日期:2022-05-12点击:7033次
初夏早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暖暖地照进华伟公司会议室。“我真没有想到,我的非遗证书有这么高的价值。我一定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按照合同履行好职责,为创造傈僳族服饰品牌做出贡献。”云南省傈僳族传统服饰技艺传承人李桂兰与华伟制衣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后高兴地说。
5月8日上午,维西县傈僳族传统服饰传承人与维西华伟制衣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同仪式在华伟公司举行,李桂兰等9名傈僳族传统服饰技艺传承人在律师的见证下签订合作协议,开启了维西县“非遗”传人与企业“联姻”共同挖掘傈僳族传统文化技艺“富矿”、共塑民族文化品牌崭新征程。
按照合作协议,乙方(傈僳族传统服饰技艺传承人)的报酬组成方式为:年费+销售利润的40%,年费的标准按乙方的命名证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傈僳族服饰传承人级别给予发放,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年费2万元;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年费2.5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年费3万元。销售利润为乙方制作的民族服饰成品的销售利润,甲方承接到相应订单,乙方计划所需布料及材料后由甲方统一采购,甲方按每件成品去除成本后的销售利润给予乙方40%(成本包含布料及材料成本、人工工时费)。若乙方有固定客户,分成按销售利润的80%给予乙方,本协议签订后,乙方原有客户产生的新订单,乙方在接单后需在甲方公司内完成订单的制作,并由甲方统一交货、销售,货款统一进入甲方公司账户后按上述约定支付给乙方。
“非遗”缘何与“华伟”牵手挖“富矿”?同心同向,“非遗”与“华伟”牵手同行!
云南省傈僳族传统服饰技艺传承人、共产党员李桂兰的一番话表达了非遗传承人的心愿:“千百年来,我们世世代代以家庭小作坊的方式从事傈僳族传统服饰的生产,绝大多数用于自己穿戴,很少用于销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精准扶贫以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生产的傈僳族传统服饰逐步走向市场,但由于生产技术落后,成本高,价格高,缺少销售平台,出现了销售难、增收难的问题。因此,年轻人不愿意继续学习,传承人越来越少,长此下去,傈僳族传统服饰技艺传承将后继乏人。跟华伟公司合作,我看到了傈僳族服饰走出困境的春天来了。公司有市场优势、资金优势,我们有传统技艺优势,两个优势结合起来,傈僳族传统服饰技艺就一定能发扬光大。公司还给我们开出很好的合作条件,实行年薪制和利润分享制。”
维西县非遗部门工作人员杨文志在半个多月前召开的部分傈僳族传统服饰传承人与华伟领导班子座谈会上的话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达了“非遗”传承人的心愿:“在历届县人大、政协会议上,代表、委员都提交了关于为传承和保护‘非遗’寻找出路的建议和议案。维西县境内居住着傈僳、纳西、汉、藏、白、普米、彝、怒、独龙等十多种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民族文化,在众多的民族文化中,傈僳族传统服饰极具特色,是傈僳族文化发展历史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保护、开发价值。与企业牵手共创民族文化品牌是对企业最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华伟公司总经理王伟的发言表达了企业与非遗传人合作的心愿:“我们公司入驻维西以来,主要开展的业务是订单生产现代服装,也就是说,我们的大企业的‘代工’,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维西傈僳族传统服饰是一张闪亮的民族特色文化名片。我们看中了这张文化名片。李桂兰等非遗传人就是这张名片的典型代表。我们愿意跟传承人合作,共塑民族文化品牌,从“代工”走向拥有自主品牌,并在精诚合作中实现‘双赢’目标。”
据了解,在签订合作协议前,维西县文旅局分管非遗工作的负责人及非遗部门工作人员先后两次到华伟公司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傈僳族传统服饰技艺传承人与华为公司班子座谈会,在双方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草拟合作协议,并请律师事务所律师“把关”。在签订合作协议座谈会上,华伟公司负责人和律师就合作协议条款作详细阐释。
“维西傈僳族服饰生产性保护基地将在华伟公司挂牌,希望傈僳族传统服饰传承人与华伟公司一道共塑傈僳族传统服饰品牌,让傈僳族传统服饰服饰靓丽的文化名片走出大山,走进大都市,走向世界,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维西文旅局副局长李娜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引起强烈共鸣。
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维西融媒。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