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3-25点击:1862次
“热巴舞”是一门融铃鼓舞、杂剧、哑剧、寓言、歌舞、说唱、杂技、小戏、弦子舞等艺术种类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具有强烈的表演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热巴”本意为长发、粘着的发辫,引申为用毛发编织成网穗服饰,即热巴艺人系在腰间的用黑白两色牦牛毛编织成缨络的网穗。迪庆民间称“跳热巴”、“跳勒巴”、“铃鼓舞”,还有民间老艺人称“跳骨头舞”。
“迪庆热巴”于2014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专家学者考证,“热巴”产生于公元十一世纪,即北宋时期的西藏。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后期,藏传佛教噶举派传入迪庆,热巴舞蹈也随之流行。热巴舞是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开创的,最初只在寺院跳,用于祭祀和宣扬弘法,后来流传到民间,形成多种流派和风格的热巴舞,即现在的祭祀舞巴、流浪热巴、商贸热巴和变异的堆郭热巴、勒巴舞等。
热巴舞是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它流传到迪庆州境内后,不仅由藏族传承,还被傈僳族和纳西族学习并传承下来,他们在迪庆各地域传承的过程中又融入了本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迪庆热巴舞。迪庆热巴舞是迪庆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共享的舞蹈艺术,是迪庆多民族文化交融、和谐共融的真实写照,是迪庆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迪庆热巴主要流传在德钦县云岭乡、维西县塔城镇、香格里拉市五境乡、香格里拉市上江乡、香格里拉市金江镇等五个乡镇。德钦县云岭乡“斯农藏族热巴舞”、香格里拉县五境乡“子母雄热巴”、“傈僳族热巴舞”均属于流浪热巴,维西县“塔城藏族神川热巴”、香格里拉县上江乡“巴迪、木高傈僳族肋巴舞”、金江镇“下所邑、上所邑纳西族勒巴舞”等属于流行祭祀热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