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详情新闻中心

弦子舞动梅里雪,非遗之声驻民心——弦子擂台赛十八强晋级赛在德钦县阿东村举行

日期:2017-03-31点击:1554次


(德钦电视台报道视频)

2017年2月13日至2月14日,卡瓦格博峰脚下的阿东村,弦声悠扬、舞姿飞旋,由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香格里拉来者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弦子擂台赛十八强晋级赛”在德钦县升平镇阿东村隆重举行。此次赛事以“保护、传承、和谐、共享”以为主题,以“营造展示民族民间文化的平台、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宣言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提倡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认可”为宗旨。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军、德钦县文联主席扎西尼玛、德钦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扎史农布等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媒体人士等参与了此次活动。当地百姓纷至沓来,现场热闹非凡。

此次擂台赛的比赛阵容:阿东直仁男队(升平镇)对阵永芝女队(云岭乡)、阿东二队女队(升平镇)对阵巴里达男队(云岭乡)。

同时,为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阿东村委会借此活动举行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活动,主要有:弦子歌舞表演(阿东村16个村民小组,以2个村民小组为单位分成8个组进行弦子歌舞表演),传统体育竞技射箭、抬重(抬重比赛,男队为270斤,女队为170斤)等。

阿东村是德钦县升平镇下辖的一个村委会,在澜沧江以东白马雪山西麓的一条狭长山谷里。这里是卡瓦格博朝圣线路的必拜之地,是旧时的茶马古道重要通道是德钦藏族文化传播的摇篮,是德钦弦子传承的重要基地。

弦子歌舞是德钦藏族民间歌舞的一种,它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弦子舞的词与曲很丰富,音乐结构一般为二乐句,也是四乐句和七言乐句,歌词大多即兴编创、常有比、兴、赋等手法,对偶、排比、叠句手法贯穿其中。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作出的民间艺术。它与当地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变迁息息相关,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重要艺术形式。

(弦子擂台赛现场视频,手机拍摄)

2006年5月20日,弦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德钦藏族弦子歌舞被云南省公布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于2013年2月5日被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国家级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中,德钦弦子是国家级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非遗保护名录项目。

香格里拉来者传媒有限公司,自2005年起在迪庆范围内举办85场弦子擂台赛,涉及一百六十多个自然村,以举办弦子擂台赛的方式来鼓励村民自觉参与到弦子歌舞文化保护工作中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德钦弦子这项民族瑰宝,通过弦子歌舞文化来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了完整展示弦子歌舞的原始风貌,此次弦子擂台赛本着公平公正原则,从多方面进行评分,制定了评分要求和细则:一方表演的曲调对方不会唱,两轮后可以要求更换曲目,此曲不作为评分标准;弦子拉奏以主唱为主,以配合主唱的方式进行;以歌词(60分)、舞姿(15分)、旋律(15分)、整齐度(5分)、服饰与表情(5分)进行评分。

在两天激烈的比赛中,永芝村女队和阿东直任男队最终获得优胜奖,其余两队获得参与奖。

迪庆州非遗中心主任赵军为获胜队代表颁

香格里拉来者传媒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为参赛队伍代表颁奖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最核心的是活态传承,尤为关键的是不断有年轻血液参与到传承当中来,值得欣慰的是,此次弦子擂台赛活动中,有许多年轻面孔出现。在比赛现场,我们欣喜的发现,参赛队伍中有一位名叫莎都次里的大学生,他是云岭乡巴里达村人。他说:“我从小伴随着弦子歌舞成长,虽然离开家乡进入大学后渐渐与弦子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但从未忘记弦子歌舞所承载的那份乡愁。”每逢学校开展活动时,莎都次里都会组织同学一起跳弦子舞,将弦子歌舞展示在校园舞台上。此次回村度假的他,积极报名参加了弦子擂台赛。他希望自己可以带动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参与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希望藏族文化能走向世界。

大学生莎都次里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云岭乡谷念村主任阿颠也在此次擂台赛里出色的表演。他说:“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从自身做起,要把家乡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云岭乡谷念村主任阿颠

莎都次里和村主任阿颠,他们以不同的社会身份进行着弦子歌舞的传承。这是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希望。

近年来,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做出了有效探索,结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此次弦子擂台赛,是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首次以与民间文化企业合作的方式举办的非遗歌舞名录保护项目活动通过这样的创新方式,让老百姓真正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激发全社会参与的热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财富,需要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