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名录
首页>保护名录>省级名录>传统歌舞>详情传统歌舞

省级非遗 | 纳西族“阿卡巴拉舞”——仙人遗田歌舞伴,祭祀神灵祈吉祥

日期:2017-11-05点击:1562次

香格里拉市纳西族“阿卡巴拉舞”于2013年11月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阿卡巴拉舞”主要流传于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白地村,其起源于白地吾树湾阮可支系中。三坝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至今仍保存着的象形文字——纳西东巴象形文。其东巴舞、东巴画、纳西服饰、吟唱调、民情风俗等都独具一格。白底村内闻名遐迩的白水台自然景观有“仙人遗田”的美称。

“阿卡巴拉”也叫“呀哩哩”、“坞双答哩肯”,有“欢庆吉祥”之意,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歌舞。在每年纳西族最重要的节日—祭祀白水女神的农历“二月八”,“阿卡巴拉”都要作为开幕节目首先表演。

“阿卡巴拉”歌舞的内容包括对神的祭祀、对自然的敬畏和歌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唱和心中的祈愿。

起初,这种歌舞只在农历二月初八的白水台盛会上跳,并由吾树湾人先跳。当太阳冒出东山尖,便开始起舞,男女各一排,女方由一男老者领队,一直唱到中午。在此之前,其他村人只能在圈外观看,不得进入舞队行列,下午则所有参加欢度二月八节的男女老幼均可接到舞队后纵情歌舞,常常舞至翌日日出。舞蹈动作主要是走、迈、跺、跳、悠、双臂一拍一次前后甩动,重拍后甩,上身随动势前后闪动或前俯直立,双膝上下屈、伸、拉手成圈随歌而舞。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如今“阿卡巴拉”除“二月八”传统节日歌舞娱乐外,已成为各种喜庆节日里人们自娱自乐和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阿卡巴拉”歌舞自然而然地融入所有纳西人的日常生活中。

“阿卡巴拉”是三坝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族歌舞。三坝纳西族“阿卡巴拉”歌舞共有20个不同曲调,每调各有不同意思。主要内容是歌颂丁巴什罗除妖杀魔,为人类带来吉祥安康,同时赞美白水台及白地山水的美丽,感叹欢聚的难得,劝谕人生伦理道德,崇尚万物有灵,教育世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于阿卡巴拉舞还有一个传说:白地峡谷最初被纳西先民开辟成良田的时候,已有许多村子建在高埠之上,只剩下“鲁肯湾”地方,那里乱石林立,荆棘满坡,无人问津。有一伙纳西先民从“汝卡”地方迁徙而来,暂时住在白水台对面,白水河左岸山坡上。二月八日绝早,人们尚未出发之先,这伙纳西先民中有人猛然看见白水台上有两条龙在上下翻腾,动作十分优美,他们便立即学了起来,终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舞蹈来,取名叫“瓦刷打鲁肯”(在同名的山坡上学舞)。学好后便赶到白水台上跳了起来。跳了好一阵,其他几个村的人才陆续赶到。丁巴什罗见了,宣布这个舞只准他们跳,而且要在节日那天先跳“瓦刷打鲁肯”,跳完才准其他村人跳别的舞。同时把“鲁肯吾树湾”地方赠给他们,建立村子,村名就叫“鲁肯吾树湾”简称“吾树湾”。从此,每年的“二月八”节日,要由吾树湾人先跳“瓦刷打鲁肯”舞,跳完后其他村人才能跳“亚哈哩”和葫芦笙舞。因这个舞的歌词中有一句“阿卡巴拉”(衬词,含有美好之意),于是后人便又称其为“阿卡巴拉舞”,这一舞名约定俗成为专有名词。这个习俗流传至今,相替不衰。

每年“二月八”,吾树湾村青年男女穿戴整齐,跳起豪迈的“阿卡巴拉舞”。接着全体人员便开始围成多个圆圈,跳起“阿哩哩”、“亚哈哩”、葫芦笙舞及外地传入的笛子舞,有的还纵马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