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11-21点击:1946次
纳西族“阿勒古歌”于2013年11月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阿勒古歌”主要流传于维西县保和镇老好村。“阿勒”又被称之为“阿勒冲”,纳西语,“阿勒”,意为“火神”;“冲”,意为“跳”或“唱”之意。“阿勒冲”被众多学者译为纳西族祭祀古歌——“阿勒古歌”,它是一首赞美纳西族先民心中火神的叙事长诗。
过去,永春河边的纳西族“六大村”的历代纳西头人受老好村“纳西王”(后被老好村纳西头人“和管军”承袭)属地统领,每年火把节纳西族“六大村”头人都要向“纳西王”进贡财物,并以嘉宾的身份参加老好村盛大的“迎请阿勒、欢庆阿勒、祭送阿勒”活动。永春河沿岸纳西族“六大村”分别是:老好村、本村、伯帕、则那、啦河柱。每逢火把节首领都会组织祭祀天神、迎送火神阿勒和文勒的成套仪典,于是渐渐形成了老好村“阿勒冲”的传统民族节日。
“阿勒古歌”的表演活动是在火把节期间(农历6月25日至6月27日)举行。农历6月25日,打扫活动场所,捆扎火把,火把上饰有野花、未成熟的包谷、葵花等,将火把装饰得花团锦簇,当夜以唱为主,将阿勒迎回后方可结束回家(接阿勒);农历6月26日,以唱、跳为主(跳阿勒),通宵达旦;农历6月27日,以坐唱为主(送阿勒)。表演的场地有特别规定,一村只能有一处,如要改动,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在新场地上邀请阿勒。
在“阿勒古歌”的演出活动中还穿插有“仓巴冲”的表演,此两种歌舞形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仓巴教”是迪庆藏区具有地方特点的藏传佛教的支系,僧侣称“仓巴”。纳西语“仓巴冲”,即为“跳仓巴”。“仓巴冲”的主要表演形式是独白、对白、歌唱、舞蹈、占卜、娶亲等。节目表演中唱藏调,用纳西语、汉语对白,赞美纳西族、藏族、傈僳族、汉族联姻及和睦相处,反映了民族团结的历史事实。
“阿勒古歌”以歌唱为主,曲调舒缓,其声悠扬,听起来有一咏三叹之感。歌唱内容由大的内容划分可分为:“接阿勒”、“跳阿勒”、“送阿勒”三大部分。由小的内容划分可分为:“寻找阿勒”、“恭请阿勒”、“开荒”、“建庄”、“访庄”、“赎马”、“庄王”、“求门”、“对歌”、“祭送”等十个部分。“阿勒古歌”有许多的唱词,每每唱到伤感之处老人都会流下悲伤的泪来。
阿勒古歌的演唱就是请神、赞神、娱神、送神的过程,赞美火神帮助纳西族先民开天辟地、建家立业、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婚姻和谐等。每部分的唱词都有各自的主题思想,它们既是唱给神听,也用来教化世人。
“接阿勒”部分的唱词较多,开头由男女合唱寻找阿勒的住处——“寻找阿勒”。“跳阿勒”部分这一部分唱的是许多独立成调的歌谣,每一首歌各有自己的主题思想。“跳阿勒”,即跳舞给阿勒看,把阿勒迎接进村寨后,就应该很好地供奉祭祀,顶礼膜拜,唱歌跳舞供他娱乐。“送阿勒”部分是围坐在火把前唱的,而且全由男女合唱,歌唱送阿勒上天。
“寻找阿勒”是从悠远的蓝天白云中唱起,由远而近一直到村寨,到吉祥的人家,“送阿勒”的歌要从吉祥的人家由近及远地按寻找的路线倒唱。走出村寨,沿着江河、湖泊、荒郊野地、深山高坡、密林深处、到天上。人们还得向他献上丰收的粮食、三年腌制的琵琶肉以及美酒、香茶、鲜花等。
过去,“阿勒古歌”只能在火把节期间演唱,现在村民们只要高兴或有贵客来就会唱跳。“阿勒古歌”已成为维西县保和镇纳西族“六大村”人民自娱自乐的歌舞,也成为维西重要的文化品牌,在维西县的各种节庆活动上都少不了“阿勒古歌”,它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占据了文化殿堂,有许多专业文艺团体已将它作为纳西族的优秀舞蹈搬上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