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12-26点击:2141次
香格里拉市藏族服饰于2009年8月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香格里拉市藏族服饰丰富多彩,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古朴典雅的服饰,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标志。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与藏族长期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历史、文化发展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始终体现藏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丰富的藏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不仅是特殊的智慧、特殊的工艺美术精品,还生动的反映着香格里拉市藏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由于香格里拉市藏族所居地的自然环境不尽相同,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交往的密切,各地藏族服饰又呈现了明显的地方特点,使各地的藏族服饰不仅反映本民族的特征,也体现了其他民族的特点。被誉为是藏族服饰的橱窗。
对于许多藏民而言,服饰不仅是一种需求、一种装饰,也是一种财富的延续和积累。高档皮毛配以珍珠玛瑙,历经数代人的积累,服饰上的很多配饰甚至有上百年的历史,一套服饰上万元,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藏族人民自古以来是逐水草而迁徙、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正因为如此,藏族人民十分重视着装的配饰,把主要的财富转换为珠宝金银配饰戴在服装上,以便保存、迁徙,一套服装上的配饰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艰辛积累下来的全部财富。
香格里拉市藏族服饰按不同的地域、年龄、季节和场合穿戴的服饰多达百种,其制作工艺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小中甸镇、东旺乡、格咱乡、洛吉乡、五境乡和尼西乡七个藏族乡镇。
传统的藏族服饰以藏袍为主,按地域、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可分为牧区藏袍和农区藏袍,牧区藏袍以不加面子的板皮袍为主,农区藏袍的原料以氆氇为主。无论牧区还是农区,按性别不同,可分为男式藏袍和女式藏袍,且都是大襟袍。藏族女子服装各地有差异,香格里拉河谷地区穿连衣裙式女装居多,其它地区流行长袖女藏袍、大襟短坎肩,近年来城镇还出现了潇洒大方的现代女式藏装。
香格里拉县藏民以畜牧为主,穿的服饰以及生活用品毛毯、帐篷、马鞍等纺织品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特别是在东旺乡、格咱浪都和洛吉尼汝所有的妇女都能编会织,在当地有“女人不会纺织就不算女人”的说法。孩子从小就要跟着母亲学习纺织技艺。
尼汝、浪都纺织至今保留“女织男缝”的特点。家家户户仍然保持着藏族民间传统的纺织手工艺。藏族服饰制作的原料均以手工纺织的氆氇为主,服饰纺织工艺有传统的平纹“十字”交叉纺织法和斜纹“人”字编织法。在编织中色彩搭配从以五彩为主,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分别象征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和大地,其深层含义则是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五行。妇女们通过纺织把悠久的五行文化栩栩如生的表现在服饰上。
香格里拉县藏族服饰纺织工具,均由六根30厘米长的竹子和几块栎木板做成,当地藏语称“塔差”,其它辅助工具有腰带,用羊皮或牛皮做成,藏语称“塔格拉”;用于卷织好毛布用的“几亚”,由当地栎树做成的两块木板;用竹子做成的“布坐散”;木板或木片做成的“塔绒”,即汉语称的“梭”;用于分线和固定线数用的“塔喷、呢、勒”均由竹子做成;用来固定整个分线的“提升”等部件。
整件男子服饰均由自制毛布缝制而成,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家庭经济情况在楚巴边镶上兽皮、十字花氆氇、黑尼子布等作装饰;妇女服饰缝制最讲究的是连衣裙的后摆,需将其缝成10层或18层皱褶,藏语称“贡”,只能是双数,代表吉祥,传统尼汝妇女连衣裙上衣均由自制毛布缝成,现由于生活富裕、经济条件好,上衣均由购买来的七彩氆氇或织有十字花缝制,增加整套服饰的美感。无论是男楚巴还是妇女连衣裙都需7—8天时间才能缝制完成一套。
如今,在香格里拉城区藏民家访、盛大的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展演中心都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藏族服饰。手工织品变成了重要的旅游文化产品,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在香格里拉市区里很多民族用品商铺都在出售藏族服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尼汝、浪都、尼西汤堆等地的妇女专门从事氆氇编织,他们从氆氇传统的图案基础上编创出新式花样满足各地游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