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名录
首页>保护名录>州市级名录>传统歌舞>详情传统歌舞

迪庆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坝乡纳西族东巴舞

日期:2022-07-15点击:833次

三坝乡位于香格里拉市东南部,哈巴雪山之东。三坝乡白地村被史学家称为纳西族东巴教的发源地,东巴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纳西族文化的摇篮和活动中心,至今仍保存着的象形文字——纳西东巴象形文。这里流传的东巴画、东巴舞、纳西服饰、吟唱调、民情风俗等都独具一格,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期,小编带您了解三坝乡纳西族东巴舞。

三坝乡的纳西族普遍信仰东巴教,东巴教史称东跋教、多巴教等。纳西族祖先从北往南迁徒时,最初只有若干背诵的经咒为巫师所用。渐往南迁至四川永宁一带分成两支,一支往南直到盐源一带,此支无文字;一支往西经四川南部、金沙江北岸至“岩喀地区”(即今香格里拉县洛吉乡一带),再往南到白地(旧作北地),再东渡金沙江到达丽江。此支在迁徒过程中产生文字,在白地“发扬广大之”,形成历史上发生久远影响的纳西族东巴教中的“北地派”。东巴教在丁巴什罗时代始有经书,据丽江、巨甸、维西等大东巴称,当时流传下来的一句俗语至今仍有生命力,叫做“没有到过白地,不算真东巴”。

纳西东巴舞是纳西族东巴教的祭祀舞蹈。三坝乡白地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源地,在用纳西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中,有一种记录东巴舞谱的经书——《蹉模》(又称《勾补》),这种舞谱比创始于15世纪西班牙《拉班舞谱》(用字母快速记录)的产生还早约8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舞谱,它记录了纳西宗教师在祭祀活动时舞跳40多种不同的舞种,其中神舞30多种,动物舞20多种。据东巴们介绍,东巴舞有70多种。

东巴舞蹈属原始郊外舞,是一种广场舞技,每一个动作都要面对东南西北各跳一次,以拜四方之神,驱四方之鬼。东巴经师在进行开丧、超度、祭风、祭什罗、祭拉姆、祭胜利者、祭工匠、求寿、解秽等几乎所有东巴仪式或道场时,都要进行东巴舞蹈。

每年农历二月八,东巴们也要聚集于东巴圣地白水台,祭祀教祖什罗,隆重举行热烈庄严的东巴舞。东巴舞有模拟舞、神舞和长甲舞三大类;模拟物以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特征,如带角的动物以“顶角”为主要舞蹈动作,带翅的动物以“飞翔”,“抖翅”等动作为主要舞蹈动作,其余动物则以屈膝、踢伸、跳跃、扭摆、抖动等为主要舞蹈动作特征,有龙舞、狮舞、象舞、虎舞、大鹏舞、孔雀舞、马鹿舞等等。神舞主要是长刀舞,以手臂的舞刀动作为主。长甲舞主要用于非正常死亡者的火葬,以十指的张开及双臂的动作为主。东巴舞腿部动作富有韧性,舞姿大方、刚劲、风格古朴、豪放。多为圆舞,人数视道场大小三五人以至十余人不等。

ENTER TITLE


东巴吟时不舞,舞时不唱,舞者手中持法器有:法杖、摆铃、皮鼓、法螺、海贝、镇妖器、降摩杵、宝伞、刀、弓、剑、箭、打鬼叉、赶鬼矛等,以及临时刻削、砍制的课牌、面偶等等。这些器物,在东巴心目中都具有法力,是各种祭祀仪式道场必不可少的法器及辅助用品。即是法器又是道具,同时为伴舞的打击乐器,偶尔数声海螺以渲染壮烈的气氛。三坝白地东巴们还十分重视东巴服饰,一般服饰都配有如下:五佛冠又称神冠,是大东巴戴的帽子,用五张硬面纸板连缀而成,状似唐僧帽。“卡姑姆”:又称“塔比姑姆”、“比巴纳”,汉称黄腊帽、神冠等,东巴做法事道场时专供主祭戴。大东巴作法事戴此帽时,要先诵念帽子来历经,以示庄严。法衣:为斜襟长衫,旧时多用自织麻布缝制而成,以后质料多改用彩绸。色有紫红、黄、浅兰和黑色。大东巴做法事或跳东巴舞时,穿此长衫要肩系或腰系长彩绸,以示威风。东巴吟唱又叫《各气》有固定的旋律、节奏缓慢,有许多修饰者,一人领唱完两节时,众人同唱三节,如此反复,直到把歌词唱完为止,各地所唱,略有不同,但主旋律基本相同。吟唱时,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不能随便谈笑或交头接耳。唱完一大段,才能饮一口酒。还有一种东巴吟唱调叫“阿勒中”,在送葬的前夜吟唱,由东巴或老东巴领唱,众人合唱。旋律缓慢,低沉、哀怨、催人泪下。

ENTER TITLE


三坝乡白地村被史学家称为东巴教的发源地,东巴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纳西族文化的摇篮和活动中心。近百年来,东巴文化陆续被中外学者发现、发掘、翻译和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民族文化领域中的热门研究对象,可见东巴舞的价值在纳西族发展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