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人
首页>非遗传人>详情非遗传人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碧清

日期:2018-08-01点击:2347次

李碧清,男,傈僳族,1968年8月出生,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尺木刮”的领舞者和组织者。2010年6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公布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僳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阿尺木刮”涉及僳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傈僳族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舞姿生动形象,情绪欢快自由。“阿尺木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傈僳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意义,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出生并生长于“阿尺木刮”之乡同乐村的傈僳族人李碧清,现年50岁,是当地“阿尺木刮”歌舞的领舞人。由于从小对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受“阿尺木刮”歌舞的熏陶,加之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干净清澈的嗓音,他的歌声与舞姿出众,被当地傈僳族群众称为“阿尺呙斗”(意为:领头羊)。

李碧清从19岁开始向常年居住在高山牧场的傈僳族老艺人黑格学习“阿尺木刮”的唱词及舞段。为了能全面领会和掌握“阿尺木刮”歌舞技能,他搬进高山牧场与黑格一起生活。白天他帮黑格放牧,同时学习“阿尺木刮”的各种唱腔、唱词。他们的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响,引来了牧场上许多牧人的观望。晚上在火堆旁认真向艺人请教各种舞段的跳法,每个夜晚,黑格老艺人都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一点一滴地传给李碧清。经过长达三年的学习,李碧清基本学会了“阿尺木刮”的所有唱腔、唱词和舞段。


21岁起就担任村中“阿尺木刮”歌舞的领舞,由于他在舞蹈上独有的天赋,他向黑格艺人所学的舞蹈以粗犷、豪放、质朴赢得了群众的青睐,一时名声大作,周边村寨的众多喜爱“阿尺木刮”歌舞的年轻人都来向他学习。

为了将“阿尺木刮”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保留和传承下去,李碧清会在生产劳作之余将他所掌握的独特的“阿尺木刮”技艺传授给他的徒弟们。直到如今,他还一直坚持向老艺人们学习“阿尺木刮”各种原始的唱腔、唱词和传统舞段。“阿尺木刮”作为群众的自娱性舞蹈,在舞蹈队形上有较高的要求。李碧清在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基本上用原生态的歌舞,使这一古老的“阿尺木刮”歌舞有了可持续的发展。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主导下,李碧清带领他的农民队友多次登上州内、省内和国内舞台,将原生态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呈现给观众。2012年6月,李碧清参演的《阿尺目刮斗嘎来》参加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晚会《盛世中华》;2016年8月,中国弥勒第七届阿细跳月民族节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李碧清带队参演的《阿尺木刮》获优秀奖。

同时,他个人在各类民间歌舞大赛中也获得诸多荣誉,2003年在维西县首届歌舞乐大赛中获声乐类“一等奖”,2005年在迪庆州首届香巴拉歌舞乐大赛中获声乐类“三等奖”,2008年9月在迪庆州首届企业职工歌舞乐大赛中获声乐类“三等奖”,2010年9月在“第六届康巴艺术节暨迪庆州民族团结节”广场文艺展演中获最佳表演奖,2015年8月在迪庆州第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获得银奖,2016年6月参加云南省第十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从2008年开始,随着傈僳族阿尺木刮保护工作的启动,李碧清就被当地政府推荐为老师,一致致力于傈僳族阿尺木刮技艺的传承。如今李碧清的徒弟可以说遍及全县乃至省、州各艺术院校、艺术团体等。李碧清还曾被维西县艺术团、云南印象先后聘请为演职人员。后来还被云南省艺术学院聘请为民族民间舞蹈课外辅导老师。

李碧清作为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的代表性传承人,一直以来把自己全身心的精力都头入到了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当中,尽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李碧清常说:“在民间舞蹈传承的发展道路上,虽然压力越来越重,但是这是我人生中最困难和最光荣的日子,因为有了压力才有动力,我将会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传承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