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人
首页>非遗传人>详情非遗传人

省级非遗传承人洛桑扎西

日期:2019-04-21点击:1787次


洛桑扎西,男,196310月出生于德钦县羊拉乡,是金属工艺世家第十四代传人。19993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师”称号,19996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公布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民族文化突出人才”称号。

洛桑扎西家是金属工艺世家,金属工艺世代相传,至今为全国藏区唯一的代代相传的工艺世家,其传统工艺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产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工艺上保留着用泥型、羊油、松油、峰蜡濒危失传铸造技术,是藏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优秀代表。

洛桑扎西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工匠铺里渡过的,自幼就对金属制作工艺耳濡目染,对金属制作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传统手工艺,洛桑扎西8岁开始跟随父亲和伯父学艺,成年后到拉萨、昌都等地学习,便谙熟了金属工艺的设计与加工技术,并成为家传第十四代传承人。

独一无二的金属铸造技艺在洛桑扎西的传承下至今保留完好。家传技艺有:铜鎏金技术、铜器雕刻技术和铜佛像的设计。以羊油、松香、蜂蜡作熔模材料、用手工塑制熔模造型的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进行铜器的铸造,利用这种技术制作的鎏金产品可百年不变色,所采用的乃是一种火鎏金技术。

洛桑扎西得到父辈们的真传,又能刻苦学习钻研,知道当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心理,因而很好地把握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家传的金属铸造技术和金属加工工艺结合他的民间传统绘画底子,使他的作品富有独特的魅力。除加工民族饰品藏刀、藏银碗、银腰带、宗教法器、民族乐器外,还制作铸铜的工艺品,如鹿、佛像、菩萨等,在藏区深受大众喜爱,并且远销东南亚地区。

1984年,19岁的洛桑扎西离开老家羊拉,到德钦县城民族银制品厂学艺创业。1993 年,洛桑扎西担任了德钦县民族银制品厂厂长,在保护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大胆创新,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长达十年的研制,成功制造出了民族用品、宗教用品和旅游产品1500 种,学徒发展到20 多人。1998 年,洛桑扎西向政府提交了将德钦县民族银制品厂改为私营企业的报告,更名为德钦县民族用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凭着一手出神入化的绝活,洛桑扎西将这项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金属铸造工艺从偏远的羊拉乡羊拉村带到了德钦、带到了海外。

洛桑扎西制作的“卡瓦格博”佛像(高60公分,宽40公分,重60公斤)曾被作为国礼,由云南省体委、德钦县人民政府赠送给日本京都大学山岳学士会,受到了日本友好人士的高度评价,并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中国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优秀创作奖”,2007 年“卡瓦格博”佛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他制作的“千手千眼观音”(高3米、重228公斤)特大铜佛像被县内外寺庙订购为“把手佛”; “强巴活佛(高3.2米,重1.8吨)”,在开观仪式上很多高僧活佛对洛桑扎西的精湛手艺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他代表作还有梅花鹿、牦牛、犏牛、金丝猴、雪山神女、男女弦子舞、宗教法器、各种民族用品等 300 多种旅游产品和纪念品。

除了加工民间工艺品,他还擅长藏族宗教壁画,创作的“二龙戏珠”曾参加“云南省第二届群众美术作品展览”和“迪庆州书画美术展览”,获得迪庆州书画美术作品优秀奖,并发表在州刊《原野》杂志上。

洛桑扎西在坚持传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又不断地学习和创新,追求精益求精。为了实现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以满足当下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他一直把自己当成是求学者,争取任何可能的机会到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学习,参加各类研修班学习现代锻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