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9点击:2089次
云岭斯农的神山祭祀“阿曲”——省级非遗传承人鲁茸达瓦
鲁茸达瓦,男,藏族,1974年出生,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斯农村人,是梅里神山祭祀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11月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梅里神山祭祀”于2014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神山祭祀又称为祭山,是我国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习俗,是藏族人民表示虔诚、寄托信仰、祈福辟邪的活动,其核心是神山信仰。神山信仰起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经历了原初文化、苯教文化、佛教文化的涵化、浸润,是一个被不断演绎的信仰习俗。为了表示虔诚及得到神灵的护佑,藏族人民通过祭祀神山,找到了人与神灵相互沟通的途径。藏族朝拜神山的仪式展现的是藏族人民对人与自然的感恩及敬畏之心。
神山有等级序列,分为世界级的神山、全藏族地区的神山、区域性的神山、村落神山、家族神山。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的卡瓦格博(又称梅里雪山)是世界级神山。德钦地区的祭山仪式程式完整、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包含了传统知识教育、经典传承运用、民间文学、服饰、雕塑、舞蹈、说唱等等方面,集社会性、文学性、艺术性、宗教性、星相学、民俗性为一体,是德钦地区集合度很高、内容包罗万象的民俗活动。
鲁茸达瓦的家乡云岭乡斯农村,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神山的习俗,使得他从小就产生了对神山祭祀仪式的喜爱。鲁茸达瓦上小学期间参加过政府在云岭乡中心完小开办的第一期藏文班,初中就读于德钦县第一中学藏汉双语班,这两段求学经历为他积淀起良好的藏文基础以及对藏文和藏族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的鲁茸达瓦不得不返乡农务,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尽管这样,鲁茸达瓦始终无法割舍下对藏文和藏族传统文化的喜爱,于是他从15岁开始便选择学习神山祭祀仪式,18岁成为正式“阿曲”(祭师),开始独立主持神山祭祀活动。
此后,由于鲁茸达瓦师傅一辈的“阿曲”都逐渐逝世,从事神山祭祀等活动的队伍进一步凋零。为继续传承神山祭祀习俗,满足当地藏族群众的需求,鲁茸达瓦积极投入到了相关民俗的开展和传承工作中,有力地推动了神山祭祀相关民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鲁茸达瓦于1992年成为莲花庙管理人员,至今一直在斯农村一带带徒授艺以及开展神山祭祀活动。
鲁茸达瓦所主持的神山祭祀活动包括:1. 神山祭祀“取簇”活动,分别于每年藏历四月10日-16日与藏历七月10日-16日分两次在莲花庙开展;2. 斯农村神山祭祀及“刀赞”活动,于每年春节正月初十开展,以祈求神山护佑人畜平安;3. 斯农村“祖松”(关于农耕的祭祀活动)活动,于每年藏历二月23日开展,以祈求神山护佑世间万物生灵平安,农耕风调雨顺;4. 分别在斯农村60多户农牧民家中主持开展祭山活动,于每年藏历一月初一到三月期间开展,以祈求主人家人畜平安,事业顺利。
学习神山祭祀主持是个要求极高而又艰辛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主持者具备丰富的藏文基础知识;其次是学习制作“朵玛”(用糌粑捏塑的各级神山代表);再次是对祭祀文中的咒语熟背于心,因为每座神山都有自己的咒语,而这些咒语都无法用文字在祭文中记录出来,只能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而德钦地区的神山至少有百余座,所以记下咒语也是对神山祭祀主持者记忆的一大考验;最后,还要求主持者一生都要遵守凡人之外的一些清规戒律,这样才是真正合格的神山祭祀主持人。
鲁茸达瓦有良好的藏文基础,能制作各种祭祀仪式中的供品,掌握全套神山祭祀仪式的程序,同时他打破了“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思想,积极向外人传授自己的技艺,先后教授斯农村、明永村、布村、扭巴村、支拉村的数十位藏族群众学习主持神山祭祀相关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