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2点击:8807次
德钦藏族弦子是藏族文化与其它民俗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激发形成的产物,是本民族思想情感、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和社会风貌的最直接体现。
在雪山、在草地,在田间、在院落,在白天、在夜晚,都能看到弦子舞者矫健的身影,听到弦子悠扬的旋律。人们跳弦子舞表达对自然的崇敬、讴歌劳动、赞美生活,阐述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和对生命的美好祝福。
本期小编带您走进迪庆州弦子传习中心,领略德钦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现德钦藏族弦子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德钦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腹地。德钦县城所在地为滇藏茶马古道重镇,原名阿墩子,王沛霖1935年《滇边要路略》载:“阿墩为云南入藏之孔道,川边之保障,全滇之屏藩…”。优越的地理区位和独特的地质地貌,造就了德钦县旖旎的自然风情和多元的人文景观。
德钦县城
“弦子”藏语叫做“仪”,意思是“载歌载舞的游戏”。藏族弦子舞的伴奏乐器称弦子,藏语叫“兵永”或“碧旺”。(也称藏族胡琴)歌舞时,由多数男子拉“兵永”伴奏,女子挥舞彩袖,边拉边唱边跳。
通常是男唱女应,女唱男应,顺时而转。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形式自由,不拘一格。一般开始时速度徐缓,随着内容的发展,情意逐步加深,最后在急速演唱和急速旋转的舞蹈中达到高潮而结束。
琴筒原来由野牦牛角制作而成,后因取材不易改用木制,琴杆、琴轴、琴码均为木制,琴筒挖空后一面蒙羊皮、牛皮或猪皮,琴弓用竹片弯成弧形系上马尾,与二胡比显得短小,竹弓夹在两琴弦之间拉奏,音色深厚丰满又柔软。
“兵永”空弦音采用纯五度定弦,在弦轴下的两琴弦和琴杆之间,有一根被线系住的小木棒(也有用铁丝)可上下移动,能方便自由地缩短琴弦的长度,增高音域,方便定音移调,以适应不同的场合。演奏时大姆指挂在拴于琴杆上的线或哈达上,用腰带把兵永固定在腰上边奏边舞(热巴艺人用的兵永通常在琴筒上做个挂钩,以便在表演快节奏舞蹈时固定乐器),而不致移动手的把位。“兵永”(弦子)的琴杆不长,琴弓短小等特点是为了适应歌舞伴奏,所需音域要求不广,而且也便于持琴者舞蹈。而琴弓短,换弓频繁,旋律中的长音不可能一弓奏完,用倚音、颤音或重音奏法把长音奏为连续的8分音符,这在前奏和过门中较为明显。这样,兵永独特的音色、奏法便使听者感到强烈的舞蹈韵律,使乐器声中有了舞蹈感。
琴杆,是“兵永”琴的重要部位,尤其是琴头装饰,是弦子文化品位、宗教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展示的重要部位,一般都雕刻具有象征吉祥内涵的图形,德钦流传的“兵永”琴杆雕刻图案以莲花、宝塔、吉祥结为主,现在也有龙头、马头等图案。故其琴杆材质也常选用木质细密、软硬兼具的柏杨木、梨木、拙巴木、红桦木、核桃木等。
琴轴,常选用“泽里”木,汉语称绳子木,这类木材木质细密,韧性强,常用来制作斧头把、锄把等。需砍湿木,去皮,阴干备用。
琴弦,分为公母弦,传统琴弦均采用马尾,黑白马尾均可,以长约70—80公分的公马尾中较粗的为佳。因公马尾较母马尾结实、耐用、韧性强。
“兵永”琴弓短小,弯度较大,几乎成半圆形。一般选用幼竹制作,乘湿加火烤,制成需要之弓形,用绳子固定,阴干后扎上马尾即可使用。
琴码,用松木之节或白杨木质制作。
琴皮,是琴声音量、音质的关键,其选用材质也多样,有蛇皮、山羊皮、牛皮、驴腹部细嫩之皮等。蛇皮不易获得,价格昂贵,驴皮也因成本高,而被逐渐淘汰。因羊皮材源方便,音质浑厚,故是制作琴皮的首选材料。
琴筒是“兵永”的共鸣箱,琴筒的质地、大小、长短和形状对音量、音质都有直接影响。故琴筒材质的选择和制作工艺是毕旺制作的重要环节。制作琴筒的材质有骨制(牛角)、木制、竹制三种。骨质类有野牛骨角根、牦牛骨角根。木质类有桦木、核桃木、梨木、杜鹃木、柏木和白杨木等多种。竹质类主要系由内地所产楠竹筒。现在以木制琴筒最为常见,但是从这首弦子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兵永”琴筒最初应该是以牛角为主的,又或者牛角有某种象征意义。
弦子制作工具
今夜舞场内
未想拉弦子
若要拉弦子
东西得备齐
雄性杜鹃木琴轴
雌性柳木做琴杆
雌性羊皮做琴膜
雄性马尾做琴弦
幼竹杆子做弦弓
老牛角儿做琴筒
要有一人拉
要有听众听
——德钦藏族弦子歌词
未完待续
图文由德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