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6点击:6594次
德钦藏族传统金属铸造工艺传习中心(下)
“大锤如岩雕攫食俯冲、中锤疾飞如流星,小锤似跳蚤跳跃,大钳如虎跳,中等钳子如蛇蹿,小钳如鱼,妖婕游动,烧红的金属如闪电耀眼,风箱宛若野牛吼叫,锤专用如雷轰鸣,打造专用滴滴达达,雕刻专用叮叮咚咚。” 在藏族的古籍中,对藏族传统金属工匠中的打造法有着这样的描述。
本期,小编带您走进德钦金属铸造传习中心,了解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09年8月公布)——藏族传统金属铸造工艺及德钦县民族民间传统金属工艺十四代传承人洛桑扎西。
洛桑扎西,男,1963年10月出生于德钦县羊拉乡,是金属工艺世家第十四代传人。1999年3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师”称号;1999年6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公布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1年省人事厅颁发金属工艺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资格;201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民族文化突出人才”称号。
洛桑扎西家是金属工艺世家,至今相传十四代,父教子、子教孙,金属匠的手艺世代相传,其传统工艺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产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工艺上保留着用泥型、羊油、松油、蜂蜡濒危失传铸造技术,是藏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优秀代表。
洛桑扎西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工匠铺里渡过的,自幼就对金属制作工艺耳濡目染,也因此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传统手工艺,洛桑扎西8岁开始跟随父亲和伯父学艺,成年后到拉萨、昌都等地学习,便谙熟了金属工艺的设计与加工技术,并成为家传第十四代传承人。
独一无二的金属铸造技艺在洛桑扎西的传承下至今保留完好。家传技艺有:铜鎏金技术、铜器雕刻技术和铜佛像的设计。以羊油、松香、蜂蜡作熔模材料、用手工塑制熔模造型的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进行铜器的铸造,利用这种技术制作的鎏金产品可百年不变色,所采用的乃是一种火鎏金技术。
洛桑扎西得到父辈们的真传,又能刻苦学习钻研,知道当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心理,因而很好地把握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家传的金属铸造技术和金属加工工艺结合他的民间传统绘画底子,使他的作品富有独特的魅力。除加工民族饰品藏刀、藏银碗、银腰带、宗教法器、民族乐器外,还制作铸铜的工艺品,如鹿、佛像、菩萨等,在涉藏地区深受大众喜爱,并且远销东南亚地区。
1984年,19岁的洛桑扎西离开老家羊拉,到德钦县城民族银制品厂学艺创业。1993 年,洛桑扎西担任了德钦县民族银制品厂厂长,在保护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大胆创新,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长达十年的研制,成功制造出了民族用品、宗教用品和旅游产品1500 种,学徒发展到20 多人。1998年,洛桑扎西向政府提交了将德钦县民族银制品厂改为私营企业的报告,更名为德钦县民族用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凭着一手出神入化的绝活,洛桑扎西将这项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金属铸造工艺从偏远的羊拉乡羊拉村带到了德钦、带到了海外。
洛桑扎西制作的“卡瓦格博”佛像(高60公分,宽40公分,重60公斤)曾被作为国礼,由云南省体委、德钦县人民政府赠送给日本京都大学山岳学士会,受到了日本友好人士的高度评价,并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中国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优秀创作奖”,2007 年“卡瓦格博”佛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卡瓦格博”佛像
他制作的代表作还有梅花鹿、牦牛、犏牛、金丝猴、雪山神女、男女弦子舞、宗教法器、各种民族用品等 300 多种旅游产品和纪念品。
洛桑扎西家的金属工艺有不少烩灸人口的传说,他家的故事从一个描写成铁匠鲁桑热钦传世。他家在祖辈的经文上有一种“嘎瓦南布”传说:“我是铁匠鲁桑热钦,金属工艺代代传,手执锤子,信奉天魔鬼神,耳边常感橐龠呼呼响,铁锤叮叮当”。
如今,他家现有的六代至八代的工具和资料一部份提供给省博物馆及州博物馆,史书还记录着7代至12代的名单:七代鲁桑当归,八代鲁桑格尼,九代鲁桑阿格,十代鲁桑仁巴,十一代鲁桑此称,十二代鲁桑永顶,十三代鲁桑西劳。这些匠人的研究和发明对银碗制作等几种产品有着巨大影响。
藏族金属工艺的造像处理,基本上与佛学经典的描述相符合。金属佛像艺术和绘画布局别具一格,一般绘画工艺中为组画和从佛画,组画常见的有佛本生记的故事等,其画面多用漂云、流水、树丛、山石等切开,每个造型与画面有一个故事。从佛雕与佛画一般以主要佛为其制造面中心,其它佛陀环绕四周,上有佛承师祖,下有护法本尊神。他们的形象有的相互对称,有的迥然相异,有的动中有静,有的静中有动,真是千姿百态,呼之欲出。
其金属工艺及绘画,雕塑的风格,也随着内容的不同而富于变化,有的玲珑剔透,有的雍容华贵,有的仪态万千,有的装饰味浓。
在宗教法器的金属工艺制造中必须达到三象征:一、形象象征;二、装饰象征;三、色彩象征。
在金属佛像及寺庙内装饰有多方面的表现,大到可归结为以下几类:一、神佛形象具有夸张精致的装饰风格。二、饱满均衡的构图所显现的装饰性。三、明快艳丽的色彩颇具装饰风格。四、纯熟简括的线条蕴含了丰富的装饰性。五、金属佛像在镂花、浅雕、錾花和空雕、绘画的装饰性还在于大量繁缛华丽的图案花纹。
藏民族喜欢佩戴的金银铜制品,特别是永葆灿烂光彩的黄金、白银,洛桑扎西提出简单的炼金与炼白银的古老工艺。
1、氰化炼金法:利用金的性能。因金子能溶解在氰化钠或氰化钾的淡溶液中。
2、汞齐炼金法:由于金的性能和水化合而成为汞齐(汞合金)。这种方法是最古老的传统技术能分析出大量金子。
3、高温沾金法:由于金矿中会有某些有色金属,经过熔化即成为含有需要取出金子的金合金,然后用化工药品将金合金用精炼,金便沉于沿渣中,再加工沉渣,便可炼出纯金。
他家生产的金属工艺,主要是贵重金属,不仅制作巧妙,装饰精致,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金银制品上所表现的富有朝气和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如明造型“朗久旺丹”图案、“雍宗”图符、“吉祥八宝”图案(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法轮、胜利幢、宝瓶、金鱼)等。这类具有深刻象征内涵的宗教图案,经过洛桑扎西家十四代金属工艺、民间艺人的匠心处理,使单纯的图案,不仅纹样构成变化丰富,装饰性浓厚,而且注入了世俗化的意味。
藏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响铜民族民间乐器,响铜法器,鎏金佛像等产品家家必备,银制品厂的响铜生产技术和鎏金技术系祖传十四代,在整个五省涉藏地区和其它民族享有非凡的声誉。
德钦县银制品厂,始建于六十年代初,在造型上继承了十四代金属工艺制作技艺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是用有色金属为主原料,如:青铜、响铜、红铜、乌铜、紫铜、斑铜、白铜、黄铜及各种贵重合金配方,经过精密铸造成型,精工打磨、雕刻以及复杂的表面处理而成,鎏金或其颜色经着色处理后呈红色、黄色、白色、斑色、蓝色、古铜色等。
银制品厂的工艺品在造型上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特色,而且还吸取了藏族青铜、响铜和中原青铜文化的室贵艺术营养,结合了藏族古老的雕塑手法金属工艺,在充分显示各种金属配方和着色的前提下,辅以简洁精炼的装饰图案,使其达到艺术的完善和统一。
十四代传统工艺既保留了藏族最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与当地旅游有机融合,产品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供不应求。
德钦县民族银制品厂在九五期间所做的成绩是:一九九七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工人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分子”称号;一九九八年被省政府授予“星火科技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荣誉证书和“星火计划”三等奖;一九九九年被团省委、省科委授予“云南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称号;二000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师”;二00一年被云南省人事厅评定为“高级工程师”职称资格证书;二00三年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授予“星火计划先进个人”称号;二00三年十二月制作的《圣地卡瓦格博》雕塑荣获州人民政府“迪庆州首批科技创新产品”二等奖;二00四年中共迪庆州委授予“科学技术工作中评为先进工作者”称号;二00四年中共迪庆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文艺事业优异成绩,被评为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