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名录
首页>保护名录>保护区>详情保护区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生产性保护传习中心 (下)

日期:2021-11-18点击:7169次

国家级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巡礼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生产性保护传习中心 (下)



尼西土陶在审美形态上展现出“力”和“健”为美的强烈概念。尼西陶匠们讲究实际、朴素而直率的美学观,尼西土陶不用彩绘装饰,原本是因生产条件的限制,随即也产生了黑色崇拜的审美情趣。




上期,小编为读者介绍了尼西土陶的工艺制作流程,本期,小编带您了解尼西土陶的传承及发展。




IMG_7920.JPG




尼西黑陶注重功能效用。尼西地区高寒干旱、气温低、风沙大,这里的藏族居民多以奶制品及肉类食物为主。他们常用的食物在低温下很容易凝固,为了便于取拿食物和清洗,尽管敞口食器容易散热,但是土陶造型中还是采用了敞口短颈的型制,另外辅以加盖的设计,既能克服散热快的缺点,同时和高足设计的目的一样,起到防灰防尘的作用。




IMG_8047.JPG

AS0I0582.JPG




尼西土陶优美的造型和功能效用是分不开的。功能与效用的合理,也正是尼西土陶取得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尼西土陶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之中。










尼西黑陶的发展和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尼西一带已有土陶业。19世纪中叶工艺更臻成熟,能产酥油茶罐、土火锅、奶茶壶(亦称摇具)、土砂锅等数十种规格的陶器。这其中以土火锅最负盛名,用其烹制汤菜,食之脍炙人口,尼西火锅,远近闻名。

AS0I0084.JPG

20世纪50年代,尼西汤堆村里制作土陶的人家有6户,制陶的手工艺人也只有格玛定主、孙诺七林等6人。每年的产量不多,产品的销售大都是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来换取一些粮食或生活用品,基本上没有现金收入。

20世纪80年代,制陶业在户数和规模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有10来户人家制作陶器。从收入方面看,每户的年均收入约4000元左右。到了90年代,制陶户增加到60多户,每年的年平均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直至2004年土陶均为个体生产,年产1万多件。

AS0I0099.JPG

尼西汤堆一带土陶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30多个品种,目前已有80多个品种,分为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工艺品三大类。其中生活用具有罐、锅、炉、壶、盆等30多种。宗教用品有香炉、酥油灯等20多种,工艺品有花瓶、烟灰缸等20多种。

IMG_7622.JPG

近年来,尼西土陶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局面。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510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尼西土陶名列其中,先后承担起这一传承重任的是黑陶大师孙诺七林和郭军华。

IMG_8426.JPG

已故的孙诺七林在黑陶发展和技艺传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儿孙和徒弟也都在遵守先人的方式。他的徒弟如今遍及汤堆村,他也曾在福特基金会项目的支持倡导下将土陶手工教学开进小学课堂。他对今天尼西土陶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完成对老一辈的技艺的超越,更多的是在承担培养和教育新一代尼西后辈的陶艺教育。

09.JPG

随着迪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尼西陶器有了很大的市场潜力,故而学习的人也不断增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其中郭军华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传承人在致力于挖掘传承和保护汤堆土陶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制作工艺,还到沿海地区考察,并聘请资深陶艺师成立黑陶研究室,对汤堆土陶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新产品进行研究开发,新产品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们在本村建立了“公司+农户”模式,从家庭作坊的自产自销到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改变了尼西黑陶工艺制品生产零星、不能形成规模、市场占有率低的状况。陶匠们根据本地的土质特点,将陶泥的配方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精美的造型和工艺技艺使得作品的外观更加细腻精致,具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同时仍能保持尼西土陶的传统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商家的青睐。







传承人


孙诺七林,男,1948年生,藏族,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下社人。2009年5月公布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91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 “迪庆文化展”中孙诺七林的24件陶艺作品分别由民族文化宫和民族博物馆收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刊《装饰》1997年第二期,对孙诺七林及其陶艺作过专题介绍;2005年参加在昆明举办的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博览会;2007年11月,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香格里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并将自己拍摄的黑陶制作片在上海复旦大学进行播放和讲解。他的很多作品被迪庆州博物馆收藏;土陶作品火盆、酥油茶具(摇具)和茶罐三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1999年孙诺七林被省民委和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高级民间工艺美术师。

孙诺七林(已故)2009年5月公布命名为国家级.jpg







郭建华,男,1948年生,藏族,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汤堆上社人。2002年5月被公布命名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黑陶制作,从事陶器制作40多年,有40多名弟子,他制作的黑陶主要有生活用品,如:盆、罐、火盆、摇具、茶罐、火锅、酒罐等。他的作品曾被北京博物馆收藏,由于他的作品工艺精湛,又是藏民家中的必需品,所以很受藏民的欢迎,中外游客也收藏他的作品。

j郭建华(已故)2002年5月被公布命名为省级.jpg







当珍批初(郭军华),1971年生,藏族,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汤堆上村人。2005年9月,当珍批初创办了香格里拉龙巴(即尼西)汤堆黑土陶有限责任公司并出任总经理。2009年,当珍批初荣获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社会与劳动保障厅、云南省农业厅联发的云南省第三届 “拔尖农村乡土人才”荣誉称号。2010年,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郭军华(当珍批初)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黑陶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郭军华 2018年公布为国家级.jpg







鲁茸恩主,1967年生,藏族,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人。2019年被公布命名为云南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鲁茸恩主的爷爷和父亲孙诺七林都是当地有名的黑陶匠人,他从小受家庭的影响,15岁就踏上子承父业的黑陶学艺之路,一年后就能独立制作黑陶制品。他勤奋好学,早已全面娴熟的掌握藏族黑陶烧制技艺,除继承家族黑陶烧制技艺外,还在传统的基础上尝试一些新手法、工艺,开发新的陶艺品类。

鲁茸恩主一直坚守着传统的黑陶烧制技艺,积极参加乡、市、州级组织非遗培训活动,积极授徒传艺,已然成为黑陶烧制技艺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同时他还到景德镇及北京学习和交流制陶的工艺,从而提高制作陶瓷的新的方法。鲁茸恩主制作的黑陶制品,工艺精、质量好,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鲁茸恩主 2018年3月,公布命名州级传承人.jpg







孙诺江才,1973年生,藏族,尼西乡汤满村汤堆西木谷人。2018年3月被公布命名为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10月,他的黑陶作品《龙头型火炭盆》、《酥油荼壶》参加“首届云南现代陶艺展”被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评定为该展览一等奖;2008年10月,作品《龙头型火盘和酥油茶壶(大)》被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评为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二届“工美杯”金奖。

孙诺江才 2018年3月命名州级.JPG







知诗培楚,1963年生,藏族,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汤堆上组人。2014年1月被公布命名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知诗培楚现在受聘于香格里拉龙巴(即尼西)汤堆黑土陶有限责任公司,平时基本在公司从事一线生产指导工作,并担任公司监事。2007年12月8日,受到高山研究所邀请,到北京清华大学艺术系进行文化技术交流;2010年8月6日,受美国文化部邀请,在纽约进行中国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展演。

知诗培楚 2014年1月命名市级.JPG







降初吹批 ,2014年被公布命名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90年开始拜师学艺,师承郭建华(已故)大师学艺11年,熟练掌握藏族土陶制作工艺,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尝试一些新手法,新工艺,开发新的陶艺。

微信图片_20211025115606.jpg







祥巴,1973年生,藏族,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汤堆上组人。2014年1月被公布命名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参加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六届 “工美杯精品评选活动,被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铜奖;2013年5月参加深圳博览会;2013年8月参加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七届“工美杯精品评选活动,被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金奖;2013年11月被评为云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先进典型。

祥巴 2014年1月命名市级.JPG







邓主,1968年生,藏族,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人。2017年12月被公布命名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十二岁起就随着哥哥孙诺七林(已故)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制黑烧制技艺。在三十多年的不间断学习和实践中,他除了过年期间和农忙时节外,其他时间他都在不断摸索各种黑陶的制作,每天练习制作各种陶制品,他还不断尝试在传统的手工艺的基础上做出更多新的方法,开发新的陶艺品类。同时他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制陶者,凡来求学的学徒都没有拒绝过,他都给予耐心指导,相继收过多名徒弟。2013年8月份去景德镇学习过制陶的工艺,从而提高制作陶瓷的技艺水平。

邓主 2017年12月命名市级.JPG







吹批次主,藏族,1983年8月5日出生,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人。2017年12月被公布命名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吹批次主的爷爷孙诺七林(已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孙诺七林相继收了二十来个学徒。12岁起吹批次主就随着爷爷学习黑陶制作技艺,在爷爷的教导下,一年以后就能独立制作黑陶制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现如今已全面娴熟的掌握了黑陶制作技艺流程。近年来,汤堆村的原始制陶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吹批次主在当地群众中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有本地各地的学徒十余名,在十余名徒弟中表现出色以及掌握制陶技术的有三名徒弟。吹批次主还曾多次带作品参加个类展览活动,在参加2015年7月份的昆交会展览活动中,他制作的茶壶获得了云南省美工协会金奖。目前吹批次主出众的黑陶制作技艺,在整个尼西乡颇有名气。

吹批次主 2017年12月命名市级.JPG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