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1点击:8851次
傈僳族瓦器器舞传习中心(上)
傈僳族“瓦器器”是傈僳族祖先传承下来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舞蹈形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创造和完善起来的古老优秀文化。
傈僳族瓦器器舞每一段跳法都与本民族神话传说有关,从舞蹈传说中也可追述傈僳族姓氏的由来,了解傈僳族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傈僳族瓦器器舞蹈是反映傈僳族迁徙的历史史诗,富有较高的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中不可多得的民间“交响乐”。
傈僳族“瓦器器”变化无穷的步伐,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与大自然进行生存斗争的历程。傈僳族瓦器器歌舞把大自然禀赋的文化通过歌、舞、乐的形式表达出来,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傈僳族古老的“花鸟历法”和民间十二地支文化。
本期,小编带您走进傈僳族瓦器器舞传习中心了解傈僳族“瓦器器”的特点。
维西县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三江并流腹心地带,被喻为“三江明珠”、横断山中的“绿宝石”。这里曾是唐汉时期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临西”县,为县境设治之始,意为“临近西藏”。明清时期曾作为建制地方管辖,是通往西藏的重要通道。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建维西厅,意为“维系西藏”。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以傈僳族为主体、多种民族聚居的县,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傈僳族自治县,傈僳族的最早文史见于樊绰所著《蛮书》中,有“栗粟两姓蛮”之记载,而《蛮书》中记载的“施蛮“和“顺蛮”,据考证都是傈僳族先民(见《云南各族古代史略》)。
傈僳族“瓦器器”,又称:“傈僳尼此里托”或“傈僳瓦器此尼托”即瓦器二十四脚或瓦器十二脚,又叫瓦器二十四段或瓦器十二段,俗称:傈僳锅庄舞蹈。舞蹈内容富有相当创造性的艺术形式。
傈僳族“瓦器器”,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生动的传说:很久以前天地间没有人类,一只美丽的鸟儿飞到维西后下了三个金蛋,经过三年三个月零三天的孵化,两个孵化出男孩,另一个成了寡蛋。经过鸟儿精心喂养,男孩茁壮成长。为了谋求生活,兄弟两各自分开去寻找幸福的乐土。在难分难舍的离别和艰难地征途中渐渐形成了傈僳族的“瓦器器”二十四段舞蹈,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寓意。
傈僳族”瓦器器”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流传于维西县的永春乡、攀天阁乡、白济汛乡、中路乡、维登乡等傈僳族为主的聚居地。
维西县傈僳族瓦器器在婚庆中的表演
维西县境内流传有跳法不一的傈僳族“瓦器器”,根据居住区域的不同,和各民族杂居状况的不同,传承历史的不同,习惯流行的不同等因素,形成各具特色的舞种。每一个舞种的跳法,都表现了“瓦器次尼托”这一舞蹈的主要段落,尼此里托瓦器”即二十四脚舞蹈,它的整个舞蹈表现了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情景,是传承完整的傈僳族“瓦器器”。
傈僳族瓦器器舞蹈是维西县境内傈僳传统舞种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种之一,它与流传于叶枝、康普、巴迪的“阿尺木刮”歌舞并称为我县傈僳族民间歌舞的“双翼”。
傈僳族“瓦器器”的特点
傈僳族“瓦器器”属于大众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男女老少皆可参加,围成一个大圆圈,或手拉手排成一行,或面对面排成数行来进行。伴奏的乐器在中间或排头,边奏边舞,是舞蹈的指挥者和引导者,众人便随乐器伴奏的旋律来跟进自己的舞步。
即兴起舞。有时是朋友相聚高兴了,一人操起乐器,其他人不分男女老幼,就在火塘边舞蹈起来;或是白天劳作结束,晚上吃过饭、喝过解乏酒后,就在火塘边就舞蹈起来;结婚庆典,逢年过节,家里或村里组织众人活动,都会舞蹈起来。甚至闹矛盾的双方,在调解后,也会手握手共同跳舞,来增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
“吉资”即二弦琴
傈僳族“瓦器器”由于人人都可以参与,跳起来的时候节奏感特别强,脚步特别多,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参与的人越多,气势就越宏大,节奏感强烈、队形变化大而快,充满激情。
这一古老的舞蹈是由“菊律”即笛子、“起本”即四弦琵琶、“吉资”即二弦琴、“阿朴比”即葫芦笙、“处处”即口弦等乐器合奏伴奏下,演绎出了傈僳人心声的舞蹈,音乐悠扬动听,特别是丰富奥妙的和声,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唯一的民间“交响乐”。节奏随舞步而变化,以“跺”、“踢”、“踏”等动作为主,以脚步递增变换表现为12个节拍舞蹈动作变化,由少增多,从简单复杂而复杂。
舞蹈风格特色
曲调热烈奔放,节奏鲜明强烈,舞步粗犷豪放。在跳的过程中,以脚的动作带动全身上下起伏,并扭动,舞蹈动作各有千秋,有的缓慢温柔,如春风杨柳摆动一般;有的矫健有力;有的活泼多变;有的贯穿游戏,互牵双手,互撞屁股来乐中再取乐。让人感觉到神秘莫测,体现了傈僳族团结、勤劳、乐观向上的精神。
维西县傈僳族瓦器器篝火晚会表演
傈僳族“瓦器器”的内容和寓意
“依睹睹”,又称“提托哇”。即起舞的第一步或称跳一脚。意思是:我们欢乐的开始在前进的征途上迈步舞蹈。
“依正抓”,又称“尼托哇”。即起舞的第二步或称两脚。意思是:我们跳起舞步后探寻前进的方向。
“阿乃洒托”,又称“洒托哇”或称三脚。意思是:我们欢快地象老鸹一样跳起舞蹈来,献给养育我们的父母。
“哇正”,又称“哇正里托”或称跳四脚。意思是:让我们欢乐地跳起正舞吧,共祝同胞相聚。
“哇正提托”,又称“哇正娃托”或称五脚。意思是:我们欢快地迈步跳起正舞第一脚。
“哇正嘛纳玛”,又称“哇正辍托”或称六脚。意思是:我们迈步快速起舞,我们要克服困难向前进!
“串喘哇”,又称“哇正拾托”或称七脚。意思是:我们要欢乐地边疆快步跳起来,迎接菩拉(吉祥)运气到人间。
“哇彦”,也称“哇彦狠托”或称八脚。意思是:我们再连续快步跳起来,祝愿鸟萨(如意)福气到大地。
“哇彦麻纳玛”,也称“哇彦古托”或称九脚。意思是:我们跳起最多脚步的舞蹈,显示我们民族勇敢、团结、勤劳、乐观向上的精神。
“哪丝穗提托”,也称“哇正次托”或称十脚。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了搓天糈的第一步舞,这是菩拉(吉祥)赐给的好年成,鸟萨(如意)给的幸福年。
“哪丝穗尼托”,也称“哇正次提托”或称十一脚。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了搓天糈米的第二步,幸福到了要祝福,安逸的日子要欢乐。
“哪丝穗洒托”,也称“哇正欢尼托”。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搓天糈米的三步舞,我们翻来覆去的跳,舞圈左转右转,舞场缤纷多彩,真诚地欢迎朋友们,快快来和我们一起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祝愿岁岁阳光照傈山,年年月亮普傈寨。
“ 哇正赤提托”,也称“哇正此另托”。意思是:我们欢快地跳起了正舞抬脚第一步。
“ 哇正赤尼托”,也称“哇正此王托”。意思是:我们欢乐中跳起了正舞抬脚二步。15.“哇正赤洒托”,也称“哇正此冲托”。意思是:我们欢快地跳起了正舞抬脚三步。
“哇正赤里托”,也称“哇正此适托”。意思是:我们欢乐的跳起了正舞抬脚第四步。
“哇达拉提托”,也称“哇正此海托”。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了正舞踢踏一步向前进。模仿山羊的舞姿。
“哇达拉尼托”,也称“哇正此古托”。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正舞踢踏二步向前进。
“ 哇达拉洒托”,也称“哇正尼子托”。意思是:我们跳起正舞踢踏三步向前进。
“阿丫器提托”,也称阿丫“哇器提托”。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母鸡扒食舞,献给艰辛养育我们的阿妈。
“阿丫器尼托”,也称“阿丫哇器尼托”。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母鸡扒食两步舞,献给艰辛养育我们的阿爸。
“阿丫器洒托”,也称“阿丫哇器洒托”。意思是:我们欢快地跳起母鸡扒食三步舞,献给艰辛养育过我们的叔叔阿姨们。
“ 哇堆玛”,也有的称“哇彥依达麻”。意思是:我们跳起最多脚步的舞蹈,显示我们民族的勇敢精神。
“ 哇颇倮”,也称“颇倮哇器”或“颇倮颇倮邓”。意思是:我们要翻来覆去的跳。
傈僳族“瓦器器”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器乐伴奏和(汉译)唱词内容
唱:
女:傈:啊啦哟麻子拉哇
汉:(我们)难得相遇在一起
傈:啊啦哟麻磨拉瓦
汉:(我们)难得相见在一起
“依睹睹”——起源或开头,跳一脚开始:
乐器奏一脚4次(轻温忧扬,缓慢温柔,如春风杨柳摆动一般)
唱:男女(女高音、男低音)
傈:啊啦哟麻子拉哇 哟子拉台子拉塔
汉:我们难得相遇在一起 我们相聚的时候
傈:啊啦约麻磨拉瓦 哟麻拉台磨拉塔
汉:我们难得相见在一起 我们相逢的时候
乐器奏4次开始 菊律声前二次低音,后二排高音
唱:女高男低
傈:嘎尺木刮刮嘎咧 嘎尺木刮刮嘎咧
汉:高兴的山歌唱起来 高兴的山歌唱起来
傈:嘎撒哟益益嘎咧 嘎撒哟益益嘎咧
汉:欢乐的民歌唱起来 欢乐的民歌唱起来
乐器奏4次
提托乐器奏4次
女唱:哟子里台嘎尺你……嗯……啊,约磨拉台撒介你啊……
男高音女低哼
傈:阔时尼到起拉哇 阔时黑玛起拉台
汉:阔时节到来之时 (一月二月)春来临之际
傈:嘎尺刷推推嘎咧 嘎撒瓦器器嘎咧
汉:高高兴兴的倾诉衷肠 欢欢乐乐的跳舞来
傈:洒尼洒黑推嘎咧 古你古黑登嘎咧
汉:三天三夜说不完 九天九夜跳不够
傈:洒尼洒黑推嘎咧 古你古黑登嘎咧
未完待续
图文由维西县文化遗产管理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