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1-20点击:709次
学会一门手艺,全家有望脱贫致富。包括剪纸、刺绣、绘画、金属锻制、建筑营造等在内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的作用。从2018年7月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截至今年6月1日,全国已建设超过2000所,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缺乏一技之长,通常是制约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往往是传统技艺的富集区,特色突出、数量众多的非遗资源正是这里的优势所在。让资源变资产。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门等大力推进“非遗+扶贫”,发挥非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传承千年的非遗给脱贫致富带来新生机。
非遗扶贫大有可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想方设法让贫困户掌握当地的传统技艺、拥有一技之长,让贫困村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就业、就地脱贫,许多贫困村寨依托祖祖辈辈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擦亮非遗“金名片”,闯出了以特色文化造血的脱贫之路。“非遗+扶贫”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深度融入文化传承与民生建设。
传承非遗,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的作用。实践证明,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将非遗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可以有力推动实现扶贫就业、非遗保护、文化振兴的共赢。
各地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广泛组织开展传统技艺培训,提升村民的产品制作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同时,积极举办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加大线上线下的宣传和营销力度,依托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用非遗扶贫的“造血式”扶贫教授村民一技之长,让困难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创新“非遗+创意”“非遗+网络”的互联网经济新业态、新渠道,推动文化资源与市场对接,组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进入各景区景点和公共服务场所,不断推进非遗扶贫的“造血”扶贫之路,让多彩非遗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非遗扶贫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非遗传承与发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剪纸、刺绣、绘画、布艺、编织等非遗在增加手艺人荣誉感、成就感的同时,也让更多人认识非遗、接触非遗并参与推动非遗发展,在推动传统技艺接续传承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各级党委、政府应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推动当地非遗与旅游等相关资源融合,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起来,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