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30点击:734次
除了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正在成为旅游目的地具有差异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一些尚在深山或者长久与世隔绝的族群,他们自身的独特生产生活以及歌舞娱乐方式,成为众多旅游者欣然前往的原因之一。
从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的角度而言,许多民俗、民居以及人们的原生态歌舞是其最独特且最具价值的部分。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除了将其发掘保护起来,还需要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能够满足游客欣赏和体验的需求。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进步,有大量文化遗产的地区,有文物遗存的地区,有原生态非遗传承的地区,正随着时代进步步入现代化的生活中,在生活水准上需要达到现代化的水平,原生态的保护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如何把这个矛盾解决好,是这些年世界各国包括我们国家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今年春节期间,笔者有幸参加了地处甘川陕三省交界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举办的第四届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该活动既充分展示了非遗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硕果,也促进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力当地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了陇南文化旅游事业繁荣发展。笔者认为,借鉴陇南文县经验,在促进文旅融合、助推脱贫攻坚、有效解决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通过顶层设计,把保护和发展两件事情想清楚。
要避免两个片面:既不能片面地追求原生态的文化样式,仅仅通过被动保护或为保存原生态的文化样式而要求当地百姓的生活停滞不前,也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发展,而忽视乃至放弃对传统文化样式的保留。近年来,陇南文县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支持白马山寨持续开展传统民俗活动。保护完整的“池哥昼”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4年文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同时,连续举办了四届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全面展示白马人祭祀歌舞、服饰文化、农耕文化、婚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美食等。既保护和传承了原生态的文化样式,又吸引了游客的关注,带动了旅游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意识和主动性增强了。
其次,优化制度,建立更具可行性和保障性的政策体系。
最近几年,与文物、非遗以及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等相关的利好政策频出。近年来,陇南文县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业,使旅游扶贫机制充分激活,持续稳定增加群众收入。
据当地政府负责人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带动了陇南文县乡村旅游的兴起,加之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的集中突破,有力加快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进程,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扶贫路子。2017年,文县铁楼乡白马人人均可支配收入5398元,其中乡村旅游产业人均收入878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3%。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045元,其中乡村旅游产业人均收入1692元,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17.9%,比2017年增长814元,接近翻一番。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一些已出台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让其能更符合实际需求。
再次,因地制宜,找到最适合当地发展的办法。
一方面,我们要守住基本观点——对原生态的传统文化遗址、文化样式进行原生原样的保护,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找到一套既能够保护原生态文化样式、文化遗址和文物,又能够促进生产发展,还能够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解决方案。比如,陇南文县立足保护非遗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进脱贫攻坚,把美丽乡村和民俗文化生态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健全完善文化生态村和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先后有案板地、草河坝、强曲、入贡山、新寨5个白马山寨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对原生态的传统文化遗址、文化样式进行了原生原样的保护修复,并为保护传承和促进发展提供了遵循,成为了学习借鉴的最好模板。
除上述几点外,加强与外部资源的合作,共同完成创造性转化,也是一个重点。在文化元素的开发和系统的梳理过程中,很多地方借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学术、艺术资源,与乡村的历史、文物、文化和民俗等资源深度融合,在保护原有文化生态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利用,在传承基础之上发展,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得文化遗产在文化和社会属性之外,具备了经济属性,获得了应有的经济效益。白马人民俗文化这一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吸引了北京联合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绵阳文化艺术学院、陇南师专等高校在文县设立研究基地,携手编辑出版了《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以及《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图录》《白马大词典》《文县白马人》等专著,创作演出了《白马·印记》《白马·圣典》大型歌舞剧,在省内外公开巡演100余场次。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方面把文化遗产所在地直接打造成一个旅游目的地和体验区。在保护文化生态或者是文化式样的基础之上,让人们更近距离地接触和参与体验传统文化项目,这使得文化遗产活化了,变得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对于不可再生和不可随意复制的文化资源,通过建立非遗传习所或者建立博物馆,依靠国家现有的政策保护起来。
总之,使文化遗产既能够得到好的保护,又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既能够体现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它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就是衡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能否达到最大平衡的标准。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