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9-21点击:1988次
由王文章主编,吕品田、罗微、李荣启任副主编,全国5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化干部历时5年,鼎力合作,联袂编纂的中国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于2022年1月由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出版。全书收录辞条6636条,共计约320万字。其知识信息蔚为大观,理论概括科学准确,印刷装帧优质精美。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项崭新成果。
一、成书的背景与过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深厚、灿烂辉煌,它承载着中华文明,蕴含着民族精神,彰显着民间智慧,维系着国家统一,是当代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基石,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资源,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传承好、利用发展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中华文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府把文化遗产保护视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蓬勃发展,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不仅建立起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管理机制,而且还建立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建立起地方法规和专项法规,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法保护。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已被全社会普遍认同,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正在形成。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①。新时代,要深化非遗保护工作,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需要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大辞典》的编纂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立项实施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在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②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大辞典》的编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是积极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要举措。
《大辞典》通过厘清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并以辞条的形式逐一进行科学的概括和阐释,传播正确的保护理论和方法。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是“人间国宝”,值得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弘扬。《大辞典》的编纂、出版正是为了促进广大民众对这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同,并进一步实现科学地抢救保护,有效地传承发展。
通过20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我们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保护实绩和较为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各地陆续出版了一些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丛书和研究论著,如由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该书改编的教材及修订后的教材一直畅销,是普通高等院校、文化及相关系统培训广泛使用的、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科书。丰富的保护工作实践和研究成果,为编纂《大辞典》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普及,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和参与度的提高,各级相关机构、院校和文化干部对正确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全面了解各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需要,编纂、出版一部具有权威性、知识性、实用性的《大辞典》已经势在必行。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深入、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下,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理论研究亟待加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目前尚未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概念、原理及学科体系,正处于探索和建构阶段。《大辞典》的编纂,通过组织本领域资深专家,经过科学研究,不仅正确厘清和阐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理论,准确概括和释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原则、理念方法等,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特邀王文章主编《大辞典》,王文章邀请吕品田、罗微、李荣启三位担任副主编,并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与。该项目于2017年3月开始酝酿、策划,落实主要参与人员,成立了编辑部,拟定编纂方案和细则,梳理基本理论、制度机制、实践活动三部分的辞条,通过线上和线下多次广泛地听取各方面专家的建议,反复进行研讨修改,初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意见,并确定了《大辞典》涵盖的内容和基本框架结构。同年,《大辞典》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批准号:17@ZH007)、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等。
《大辞典》立项之后,2017年7月26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编撰开题专家论证会。会上,受邀专家对《大辞典》前三部分的辞条进行了认真论证。会后,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多家网站做了网上宣传,使《大辞典》的编纂得到了文化部门及非遗保护研究学者、文化干部、民众的广泛关注。
为了落实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两大部分辞条的撰稿,2018年6月28日,在北京召开了《大辞典》编撰工作会议。会上,受邀专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编委共同研讨了《大辞典》编纂的相关问题,主编王文章为各位编委颁发了聘书。会后,编委均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大辞典》编纂的宣传、组织工作,既扩大了本项目的影响,又落实了该地区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辞条的编纂,并按照规定的进度有序推进此项工作。编委会组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资深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具有理论研究能力的干部共同参与研究撰写。辞条撰写作者共500多人,充分体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的集体智慧。
各部分辞条撰写完成后,主编、副主编及编辑部成员齐心协力,完成了繁琐的收稿、编辑、审阅、修改、统稿等工作。2021年,《大辞典》以免于鉴定形式通过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验收,顺利结项(结项证书号:2021@J053)。
二、主要内容和特点
《大辞典》的结构主要由“前言、凡例、目录、正文、附录、索引”六部分组成,核心部分是正文。正文部分收录的辞条整理归纳为五部分:一、基本理论(188条);二、制度机制(99条);三、实践活动(72条);四、代表性项目(五批名录项目及扩展项目共3102条);五、代表性传承人(五批代表性传承人及增补的传承人辞条共3175条)④。全书总计收录辞条6636条。
《大辞典》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简述如下。
(一)基本理论
正文的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涵盖基本概念、专业术语。这部分辞条的设立,是经过编委会反复研究筛选、逐条商讨斟酌,又经过多次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而确定的,因而辞条的设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学术性。
基本理论部分精选了“文明、文化、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形态、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文化表现形式、文化模式、文化特征、文化资源、文化环境、文化空间、文化生态、文化差异、文化趋同、文化多样性、文化尊重、文化权利、文化共享、文化传播、文化整合、文化变异、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⑤等辞条。这部分辞条的撰稿不同于一般文化类辞典相同或相关辞条的撰写,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构思和撰写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为了保证这部分辞条的学术质量,课题组特别邀请了几位著名的文化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资深专家刘魁立、陈勤建、朝戈金、高丙中等参与撰稿。这部分辞文科学地释清了概念定义、内涵和外延,论述了每个理论概念的来源及历史发展过程,客观评价了其理论贡献和对非遗保护实践的意义。每一辞条释文既以学术界研究定论的成果为基础,又融注着撰写者独到的见解和个人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原创性。
专业术语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工作相关的基础理论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的主要专业术语。因《大辞典》是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辞典,许多辞条鲜有准确的定论,要达到定义准确、释文恰当,其撰写难度很大。为此,作者们花费了艰辛的劳动。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振兴、保护主体、传承主体、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整体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传承方式、传承场所、清单、保管人、持有人、履约报告、国际合作、国际援助、联合申报、中国经验,等等,都是经过作者们潜心研究和科学概括才得以完成。
(二)制度机制
这部分涵盖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法律法规辞条包括对国际公约、宣言、指南等的释义,对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印发的重要指导意见及管理办法等的阐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及专项保护条例主要内容的概括等。厘定的这些重要法规条例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指南,对未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但这部分辞条之前还未有辞典以辞条的形式做过梳理和释义。因此,这部《大辞典》对法律法规辞条的设立非常必要。这部分辞条的释义既有公约或法条颁布的意义、要旨,通过与施行的时间,更有其结构与内容的精当概述。每个辞条力求概括全面、要点突出、语言精练、表述准确。
制度机制辞条内容包括对国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与机构的介绍,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世界遗产名录》《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释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的三大保护制度⑥,即:调查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传承与传播制度以及文化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概括和阐释等。这部分辞条不仅能使读者全面了解国际国内非遗保护机构设置的情况及功能作用,而且凸显出中国非遗法制建设和制度机制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三)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内容包括对已批设的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及1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释义,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等几大保护工程与实践活动、重要论坛与大型展览、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论著等,条分缕析地进行了梳理和概述。我国自21世纪初以来,为形成全民守护精神家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自上而下开展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因《大辞典》篇幅所限,我们只能撷取有代表性且影响深广的保护工作、工程、论坛、展览及学术成果,难免有遗漏。我国的非遗保护实践任重道远,尚在途中,未来会不断地谱写新篇和续篇。
(四)代表性项目
这部分收录了国务院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共计3102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⑦拟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⑧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经过推荐、评审、公示、公布等程序,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⑨;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⑩;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⑪;2014年11月1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⑫;2021年5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⑬。这些经过层层甄选出来的且具有典型意义和杰出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中华民族情感与精神的基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不仅要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而且要广泛地宣传与传播,使之弘扬光大。
为了更好梳理和全面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大辞典》遵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体系⑭,按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类别,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的分类方法,每一类别的辞条按照第一批至第五批的顺序排列,以便于修订时增补新批次的项目辞条。辞条的释文内容包括:辞条界定、获得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的批次、分布区域、历史渊源及演变、存续状态、传承方式、技艺特点、主要价值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涉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此部分的辞条,课题组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事保护实践并具有理论研究能力的干部及项目所在地区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撰写。《大辞典》中此部分的体例格式均以项目名称作为辞条名,将同一名称不同申报地区的辞条进行了合并处理。
(五)代表性传承人
正文的第五部分代表性传承人,收录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⑮及增补的优秀代表性传承人113名,共计3175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它的传承是以人为载体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众多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渠道。传承人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制度和传承机制的建设,系统而有序地做了大量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传承机制,促使传承人保护制度化、规范化,2008年5月,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⑯;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⑰(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程序、权利、义务和资助等做出了规定,其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对代表性传承人的科学保护。根据此《办法》,截至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已相继评定并公布了五批共306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即2007年6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26人⑱;2008年2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551人⑲;2009年5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711人⑳;2012年12月,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498人㉑;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082人㉒。
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毕竟是部分杰出者,民间仍有一批成就卓著且有着深远影响力的大师和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的业绩也需要给予宣传和传播。因此,《大辞典》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学术性,依据一定的标准,代表性传承人部分增补了113名尚未列入国家级名录的传承人辞条。列入代表性传承人辞条的标准为熟练掌握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该遗产所属领域具有公认的代表性,且在一定区域范围具有较大影响力,并积极开展传承活动的杰出者。所收辞条涵盖了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分早期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传承人,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荐的尚未列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但在保护传承实践中成绩杰出的部分优秀传承人。
国家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制度,将保护措施落实到传承人,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之以恒地传承与传播。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掌握着绝技、绝艺,而且具有执着、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辞典》以辞条的方式逐一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的代表性传承人,不仅使人们能够了解到他们学艺传艺的经历、带徒授艺的情况和取得的成就,而且通过宣传他们的业绩,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此部分辞条的释文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生卒年月、性别、籍贯、民族、所传承的项目名称、获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批次)、师承情况、传承实践、项目特点和主要成就(获得的国家级奖项、称号、收藏)等。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有20年的实践,且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保护实绩和较为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还未有一部具有权威性、学术性、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的专业工具书。本部《大辞典》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首部专业辞典,属于填补空白之作。同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目前正处于探索和建构阶段,本项目的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建构做出了理论贡献。
《大辞典》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理论性。这部《大辞典》汇集了一批非遗保护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和多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文化干部参与研究和辞条的编纂,他们工作态度认真严谨,经过研究相关资料与深入思考,正确厘清和阐释出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理论,准确概括和释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原则、理念方法等,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这门新学科的建设奠定一些基础,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辞典》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前三部分辞条的梳理、研究和撰稿上。一是这部分辞条的设立,编委会坚持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经过反复研究筛选、逐条商讨斟酌,又经过多次征求非遗领域各门类专家的意见而确定的,因而辞条的设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学术性。二是在辞条的研究和撰写上,凸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特色。基本理论部分的辞条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构思和撰写的,体现出这些基本理论对非遗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每个辞条都不是简单的概念和观点的罗列、堆砌,而是内容全面的阐释。诸如,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形态、文化表现形式、文化特征、文化资源、文化环境、文化生态、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社会实践、民间创作等,既有基本概念、理论渊源、历史发展,并阐释出其内涵外延,又能密切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突出了在非遗保护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又如,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辞条的阐释,为了体现科学严谨,作者结合已颁布实施的国际国内公约、法规等文件精神进行阐释,避免了凭空论道。第二部分制度机制辞条,均是作者们经过认真研究、提取内容精髓、高度概括而撰写完成的,其内涵丰富、简洁明了。第三部分实践活动辞条,突出了概括的全面性、真实性,数据与数字的准确性。三是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为了科学地阐释一些名词、术语,作者们将社会学、历史学、文化遗产学、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学科知识渗透、融合,多视角探索研究,使辞条的释义概念准确明了,内容科学全面。
(二)应用价值
《大辞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工具书,不仅以辞条形式系统地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术语、理论、政策法规、制度机制、保护实践,还逐一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面貌,是一部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为非遗学科建设提供教学参考、为非遗研究和保护提供翔实资料、为广大民众普及非遗知识的实用工具书㉓。《大辞典》也充分展现出了中国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政府、社会、民众不同层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这对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保护实践等具有参照、借鉴意义。《大辞典》的编纂与出版不仅有利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指导和推进新时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大辞典》力求做到内容全面、体例规范,突出科学性、知识性、稳定性、实用性,且达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实践,知识密集、内容实用、检索方便、受众面广。
很显然,这部融注着众多专家、学者、文化干部睿智的大型辞书,无论是总体结构还是内容涵盖范围,都是迄今中国最综合、全面的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辞典,它闪烁着思想理论的光芒,荟萃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彰显着非遗大师们的风采,它犹如一盏璀璨的明灯,熠熠生辉,映照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
▼ 注释:
① 李荣启.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4-18.
② 习近平. 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07.
③ 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EB/OL].(2020-01-31)[2022-06-20]. http://www.gov.cn/xinwen/2020-01/31/content_5473371.htm.
④⑤ 王文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M]. 武汉:崇文书局,2022.
⑥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二号)[EB/OL].(2011-02-28)[2022-06-20]. 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1569.
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EB/OL].(2003-12-08)[2022-06-20]. 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668.
⑨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EB/
OL].(2008-03-28)[2022-06-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17.htm.
⑩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EB/OL].(2008-06-16)[2022-06-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6/16/content_5835.htm.
⑪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EB/
OL].(2011-06-09)[2022-06-20]. http://www.gov.cn/zwgk/2011-06/09/content_1880635.htm.
⑫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EB/OL].(2014-12-03)[2022-06-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2/03/content_9286.htm.
⑬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EB/OL].(2021-06-10)[2022-06-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10/content_5616457.htm.
⑭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59.
⑮ 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名,其中有6人因被取消资格《大辞典》未收入。
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EB/OL].(2008-05-14)[2022-06-20].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8/content_1157918.htm.
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EB/OL].(2019-
11-29)[2022-06-20].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19-12/25/content_5463959.htm?ivk_sa=1023197a.
⑱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EB/OL].(2007-06-08)[2022-06-20].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012/t20201206_918619.html.
⑲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2008-02-18)[2022-06-20].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012/t20201206_918614.html.
⑳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2009-05-26)[2022-06-20]. http://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012/t20201206_916804.html.
㉑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2012-12-21)[2022-06-20]. http://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012/t20201206_916825.html.
㉒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2018-05-08)[2022-06-20]. http://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012/t20201206_916847.html.
㉓ 周茉. 呈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面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编撰 开题专家论证会在京举行[N]. 文艺报,2017-08-18(1).
▼ 作者简介:
李荣启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艺术理论、艺术语言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编辑:杜丽丽
责编:周奇
审核:王福州
声明:本文原载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丨04 总第12期)。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