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藏医药(骨伤疗法)传习中心(上)
DI QING ZANG YI YAO CHUAN XI ZHONG XIN
藏医自公元7世纪传入迪庆后,藏医药逐渐与当地的“苯医”疗法相融合,并在充分吸收其他民族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充实、升华,形成了迪庆藏医药既秉承于传统藏医学体系,又有自身地域特色的民族医药文化。
在迪庆,向•初称江楚的独到医技和大爱精神,造福了很多百姓。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依托迪庆州藏医院数十年藏医药学研究和从业经验优势,优化整合相关资源,建设迪庆州藏医药(骨伤疗法)传习中心,宣传、展示博大精深的藏医药文化,搭建交流、传承与发展的平台,以期古老的藏医药医技医术在迪庆得到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提高和推广应用。
迪庆州藏医药(骨伤疗法)传习中心于2018年建成,建筑面积为230平方米,里面包含了迪庆藏医药历史及藏医理论等内容,着重介绍了迪庆藏医发起人——向•初称江楚活佛及迪庆藏医院的缘起及发展。
迪庆州藏医药(骨伤疗法)传习中心
藏医藏药历史悠久。藏医药大约在公元7世纪伴随民间宗教传入中甸、德钦一带。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公元7世纪至8世纪中叶,迪庆就有“医学密宗”流传。这些密宗大多流传在宗教界佛教理论较高的僧侣中,寺院既是藏传佛教传播和研究的中心,又是藏医药理论传播的中心;民国时期,中甸县东旺乡云登寺哈咱活佛不仅在寺内设藏医“曼巴扎仓”,而且撰写了《藏医甘露》等十多本藏文医著。建国后,国家对迪庆藏医药事业高度重视。1980年在迪庆州人民医院设藏医科;1987年7月成立迪庆州藏医院;1989年设立藏医院藏药中心制剂室。
1992年迪庆州首次藏医药工作会议合影
2014年藏医藏药暨西部民族医药发展论坛合影
东旺云登寺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藏医将疾病分为热症与寒症两大类,其诊断方法亦采用望闻问切,尤其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药物治疗分内服和外治两种。内服药物采取“热者寒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外治有灸疗、放血、拔罐、热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
藏医药唐卡
向•初称江楚,藏族,1924年7月生于香格里拉市。云南省迪庆州藏医院创始人,是著名的藏医专家、佛教活动家。他5岁被确认为藏传佛教活佛,开始系统学习藏文及佛教经文,18岁起从事佛教和医疗活动,1949年在迪庆州政协工作,1987年创办云南省迪庆州藏医院,任第一任院长、藏医主任医师。他与人合撰的《藏医精要》和《迪庆藏药》,在临床与医学上都有很高的价值。他主持研制成功的藏成药有56种,其中“二十五味珍珠丸”、“七十味珍珠丸”等名贵藏成药10种,改变了迪庆藏药用药靠外地供应的被动局面,为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荣誉。1988年,向•初称江楚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推举为云南省中医药“十大名老中医”之一,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中国科技人员特殊贡献奖”。
向•初称江楚活佛
向•初称江楚活佛坐诊
迪庆州藏医院始建于1987年,是云南省唯一一家专门从事藏医药学研究和藏医业务的民族医院。医院突出藏医药特色、藏西医结合的道路,已逐步成为全州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藏药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医院。内设12个科室,形成了以骨伤科和心脑血管疾病、肝病、胃溃疡、风湿类疾病等的专科、专病、专药治疗体系。先后出版了《迪庆藏药》、《云南藏医药》等多部藏医药专著,保护和弘扬了优秀民族医学文化遗产。
迪庆州老藏医院
医生坐诊
迪庆州新藏医院
藏医院化验室
针灸疗法
藏成药
藏成药
1998年迪庆州藏医院荣获星火科技工作显著成绩二等奖
未完待续
上一篇: 迪庆州弦子传习中心(下)
下一篇: 迪庆州藏医药(骨伤疗法)传习中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