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酒,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高原文化的灵魂寄托。在那热闹的节日里,人们举杯欢庆,青稞酒传递着喜悦与祝福;在那温馨的家庭聚会中,它见证着亲情的温暖与深厚。它承载着藏族人民的信仰、风俗与情感,每一滴都蕴含着高原的故事。
在云南省的土地上,有一位将一生都奉献给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酒制作技艺(青稞酒)项目传承事业的人 —— 王彬文,他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稞酒传统酿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故事,就像一杯醇厚的青稞酒,历经岁月的沉淀,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坎坷创业 立优质品牌
王彬文出生于 1954 年,父辈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深深烙印在王彬文的心中,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精神指引。父亲平日里言传身教,始终坚守着正直的品格。哪怕是面对王彬文的工作问题,父亲也坚决拒绝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儿子谋取私利,要求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去闯荡。这种严格的家庭教育,让王彬文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踏实努力的性格,他深知,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18 岁那年,王彬文参加了工作,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不安于现状的他,在 1982 年毅然决然地选择辞职创业。他先是学习驾驶技术,开起了营运车,在公路上奔波,积累着人生的经验和财富。1996 年,他看到了酿酒行业的商机,于是开办了一家小酒坊,满怀信心地踏入了这个全新的领域。但创业之路充满了坎坷,他遭遇了诈骗,100 余万元的资金被骗走,这让他瞬间陷入了债务的深渊。为了偿还巨额债务,他不得不另谋出路,又开办了石厂,没日没夜地辛苦劳作。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立刻眷顾他,债务的压力依然如影随形,让他喘不过气来。
尽管生活一次次地给他沉重的打击,但王彬文并没有被打倒。1999 年 10 月,他再次鼓起勇气,决定重新开办酒厂。这一次,他深知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前往昆明白酒研究所学习,潜心钻研酿酒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的酿酒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00 年 5 月,他成功注册了 “吉塘” 商标,将自己酿造的酒取名为藏香醇。
品质得以认可 一炮而红
然而,新产品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藏香醇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市场对这个新品牌还比较陌生。但王彬文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寻找机会。终于,在 2002 年 5 月 5 日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的庆典上,他抓住了这个契机,捐赠了 200 件藏香醇。这次捐赠成为了藏香醇的转折点,酒的品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藏香醇一炮而红,逐渐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
王彬文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在酿酒过程中,他坚持采用传统的酿造工艺。从最初的摊粮环节开始,他就亲自把关,严格控制每一个细节。在发酵、蒸馏等关键步骤中,他更是一丝不苟,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确保每一滴酒都能达到最佳的口感和品质。分级包装时,他也会仔细检查,不容许有任何瑕疵。正是这种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坚守和对品质的严格要求,让他的青稞酒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2009 年 2 月,他的青稞酒被确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也先后被列为州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王彬文意识到,仅仅依靠传统工艺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让青稞酒在市场上持续立足。2002 年,他考取了白酒出厂检验化验员资格,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酿酒领域的专业素养。2004 年,他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将优质的青稞、传统的酿造工艺与现代化的生产线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015 年 6 月,他的青稞酒获得了 “绿色食品” 标志,这无疑是对他多年努力的又一次肯定。
酒品上线 传承焕发活力
如今,王彬文的传承之路迎来了新的力量。他的大儿媳加入了进来,并且紧跟时代潮流,尝试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在大儿媳的努力下,青稞酒开始通过网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品尝到这来自云南的美味佳酿。王彬文的青稞酒传承事业,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王彬文的一生,是为青稞酒传承事业奋斗的一生。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传承中坚守初心,在发展中勇于创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也为青稞酒的传承与发展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上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