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叶枝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之乡
来源:管理员 创建时间:2018-12-05点击:2057次

2006年5月,叶枝镇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之乡”。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位于维西县城北部, 距离维西县城86公里,地处澜沧江流域,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的核心腹地。自古以来,叶枝镇就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主要物资集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叶枝镇境内居住着以傈僳族为主的9种民族,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这里的傈僳族特色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阿尺木刮歌舞之乡”,被迪庆藏族自治州政府命名为"香格里拉傈僳族特色文化之乡"

 

僳僳族“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洛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阿尺木刮”涉及僳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生产劳作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傈僳族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舞姿生动形象,情绪欢快自由。歌词内容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到身边的生产生活,涉及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乐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了僳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

 

“阿尺木刮”的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每队1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参舞者分为男女两队,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木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较为独特,叶枝镇傈僳族服饰又称“阿尺木刮”服饰,都是自织自制的麻布衣服或绵制衣服。

 

男子头戴“壳帕腊哄”(羊毛毡帽),帽沿围绕一圈红丝线,用麦杆编成装饰物和锦鸡毛点缀头顶装饰,形似雄山鸡;上身穿大襟白麻布或棉布长衫,腰系红色羊毛带子,左挎“花腊裱”(挎包),右背弩弓、箭包;下身穿大裆裤,裤脚长及膝,小腿打羊毛或麻布绑腿,穿草鞋、布鞋、胶鞋或赤足。

 

女子头戴“呙亨”(用蓝布制成三尖帽,直角对上),上用“矣玛”(小海贝)缀成图案,前面钉三块“普扁”(直径约10公分左右的银制圆片),头发分两辫盘到腰部,装饰着贝壳、鱼牙等饰物;颈挂五彩珠子,耳附大银环;上身穿自麻布或棉布大襟长衫,外罩紫红或黑色坎肩;下穿白褶裙,外系围腰,再系上白色毛带子,肩挎“腊裱”;鞋、袜、绑腿与男子差别不大。

 

2006年520日,傈僳族“阿尺木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阿尺木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被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阿尺木刮”已成为了叶枝镇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已走出澜沧江畔,多次登上州、省和国家级舞台,将充满魅力的傈僳族原生态舞蹈呈现给全国观众。

 

目前,叶枝镇建有“阿尺木刮”传习所、傈僳族传统文化民俗陈列馆、多媒体播放厅等,组建了“阿尺木刮”传承队伍,定期举行传承活动,深入推进“阿尺木刮”进校园活动,多措并举、动静结合等方式充分宣传和保护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文化,使“阿尺木刮”歌舞在当地得到了有效传承。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