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钦县拖顶僳僳族乡是迪庆州仅有的三个民族乡之一,总人口9875人,其中傈僳族占48%。因周边都居住着藏族人民,当地的傈僳族受藏文化影响极深,从服饰、建筑、歌舞、宗教、饮食等与藏族大同小异,但是在语言、节庆礼仪等方面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点。独特的傈僳族民居风格、丰富多元的民族歌舞文化、和谐团结的民风民俗是拖顶乡的魅力所在。
拖顶乡大村是德钦县傈僳族人口最聚集的地方,坐落在德钦、香格里拉、维西三县交界处,全村有632户,2900人,傈傈族占90%以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藏族锅庄在拖顶乡大村傈僳族村民的传承下显得别有一番韵味。大村傈僳族老百姓使用的语言仍然是傈僳语,他们不懂藏语,在演绎锅庄舞时却能从歌词、音乐旋律等方面都原真性地保留着藏族文化。他们可以用最古老、最地道的藏语跳上三天三夜的锅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大村是旧时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做生意的马帮、商人都要经过此地,也是藏民去朝拜祖师洞的必经之路。马帮、商人、转经人均需在此过夜,有些马帮、商人甚至要住上几个月,有时还会在这里和傈僳族村民一起过春节。这些商人、转经人在这里歇脚后,每当夜幕降临时就跳起锅庄舞、弦子舞等,经常是通宵达旦,气氛融冾。这里的传统歌舞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特别是锅庄里有一首舞蹈名为“阿木喜铃铃”,则把马的铃声作为美妙的曲调,专门歌颂来往马帮。
如今这个村的傈僳村民跳起锅庄舞、弦子舞不亚于周边的藏民,平时讲的都是本民族傈僳语,但所跳锅庄都以藏族的曲调和歌词来表达,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从与藏族朋友交往开始,这里的傈僳族村民受藏族民族文化风俗的影响,也开始朝拜圣山、到水磨坊供品、组织射箭、农历一月初五、二月八等节日唱酒歌、跳弦子、锅庄舞、唱藏族民调,不管是春节煨桑活动、结婚、乔迁新居都组织跳锅庄舞,一跳就是一天一夜。
2019年2月9日(正月初五),大村白瓦、白面和白嘎3个村民小组共128户老老少少,在海螺声中举行了神山祭祀仪式。迪庆州非遗中心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调查和了解国家级非遗项目“迪庆锅庄”在拖顶傈僳族乡大村的传承情况。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和香格里拉五彩哈达音影工作室的到场拍摄,并免费制作传承教学光盘回赠给参加跳锅庄舞的民间艺人和村民。
大村神山祭祀活动开展有序,具有地方特点,所有参与活动人员按顿巴的要求完成煨桑活动。煨桑回来的路上男女对唱领神调、啊哟哟;到村口水池边向水神拜年后,唱弦子调;晚上天黑时,顿巴请山神到舞场,全村参与跳藏族锅庄舞到天明时顿巴送神。村里有“参加歌舞活动不能中途退场,如果退场会丢魂”的说法。因此,只要站在舞场的人都能唱能跳,锅庄舞在这里也因此传承得较好。
大村傈僳族村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初五的神山祭祀活动和农历二月初八的民俗活动。藏族锅庄舞、藏族弦子舞和傈僳族啊哟哟等歌舞在这里得到较好地保护和传承。2015年,在大村工作组组长和永明的组织下,40位大村傈僳族村民参加迪庆州举办的“中国第十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展示藏族锅庄舞,赢得现场领导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大村傈僳族人民以春节神山祭祀活动契机,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歌舞展演活动,丰富人民群众节日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传统节日振兴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