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让古老的文化遗产“活色生香”
来源:管理员 创建时间:2021-02-27点击:650次



图1: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塔城镇群众在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迪庆热巴”表演

图2:游客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传习中心体验黑陶制作

到过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游客们都知道,独克宗古城是当地最热闹的地方。锅庄展演、弦子专场、民谣演唱会、书法美术展、非遗集市……各种活动呈现在当地百姓和八方游客眼前,令人回味。游客们纷纷感叹:古老的文化遗产与现代元素结合后显得“活色生香”,也更加丰富了旅游体验。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境内有着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等壮美风光,居住着藏、傈僳、纳西、汉、白、回、彝、苗、普米等多个民族,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的民族文化共同描绘出和谐迪庆的美丽画卷。

201011月,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批成立。经过10年的探索,保护区建设取得了一定实效,区域内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文化生态得到较好修复,社会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多措并举,挖掘整理保护非遗项目

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区以积淀深厚、保存传承状态良好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体,以雪山、峡谷、河流、森林、草原等自然遗产为依托,具有切合自然环境的生态性、保持民族特质的交融性、增进社会交往的和谐性等特点。

近年来,迪庆州把《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文化兴州”战略思想为指引,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建设保护区。其中,先后出台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办法》,为传承非遗项目和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奠定了基础。

同时,迪庆州多措并举,充分挖掘整理非遗项目。首先,在全州开展非遗抢救性保护和记录工作,完成了一大批濒危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形成了大量抢救性记录成果;其次,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非遗项目的表演技艺特点和生产过程;再次,开展迪庆非遗数据库建设,完成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信息资料数字化建设。目前,保护区内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8项、省级29项、州级120项、县级5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65名、州级76名、县(市)级280名。

此外,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区相关单位还先后创建了“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和“香格里拉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并开设了相关微信公众号,通过“非遗项目介绍”“非遗传承人介绍”“非遗之旅”等多个栏目宣传文化遗产,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唤起公众保护非遗的意识。

搭建平台,推动非遗“活”起来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与当地的人文、自然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非遗只有融入群众的现代生活,才能实现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此,迪庆州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搭建平台,推动非遗“活”起来。

以建设综合传习中心为突破口,着力构建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空间。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已建成综合传习中心13个,各乡镇建成相应的传习所、传习点168个,并积极鼓励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90后”拉茸肖巴就是传承队伍中的一员。拉茸肖巴的父亲是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继承父亲的手艺,并经常在父亲负责的黑陶传习中心教授当地青少年制作黑陶,为这项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要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传承能力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为此,迪庆州先后开展传承人培训30余次,帮助非遗传承人拓宽眼界、增强学养。就在今年9月,迪庆州开展了“2020年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代表性传承人群培训”活动,培训活动邀请专家为传承人群授课,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和传承能力,为非遗传承打开更广阔的思路。

一直以来,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区定期开展各种非遗展演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活动。除了每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外,保护区还定期开展锅庄、弦子、阿尺目刮等歌舞展演活动,同时结合传统节日组织欢乐香巴拉、赛马节、二月八、阔时节等活动。于2018年启动的“迪庆原生态民族歌舞常态化传承展演”,目前已成为迪庆的一个品牌活动。在夏秋季节的夜晚,独克宗广场弦声悠扬、歌声悦耳,各族群众一起表演民族歌舞,其乐融融。

非遗,用起来才能“活”起来。2018年以来,契合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迪庆州文化和旅游局大力推进“非遗+扶贫”工作,通过设立非遗扶贫工坊等方式,发挥非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的作用,助力精准扶贫。其中,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建立的非遗工坊,以傈僳族传统服饰纺织、刺绣技艺、弓弩制作技艺和竹编制作技艺等民族传统工艺为载体,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当地群众进行非遗传承,带动全村40余户建档立卡户增收致富。

文旅融合,彰显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在建设过程中,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区注重将非遗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充分发挥非遗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彰显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保护区将区域内的传习中心、传习所、非遗展馆、民族文化街区等与旅游进行结合,打造成游客的参观目的地。位于香格里拉市尼西乡的国家级非遗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传习中心和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的省级非遗藏香制作技艺传习中心,就已成为许多游客的“打卡地”。在这里,游客首先可以了解这些非遗项目的历史,观看非遗产品的工艺流程,然后还可以参与体验制作非遗产品,最后将自己制作的非遗产品带走,这种体验模式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同时,迪庆州积极规划非遗旅游线路、举办各类文旅宣传和展示活动,让游客在保护区深切感受到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迪庆州每年都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梅里神山祭祀为载体,开展相关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擦亮梅里雪山这一旅游名片。2019年以来,迪庆州文化和旅游局以旅游高峰期为契机,连续两年在国庆黄金周和五一小长假期间举办大型民族歌舞展演、万人篝火晚会、传统手工技艺展等活动,充分展示迪庆州非遗保护成果,以文化促进迪庆旅游向纵深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0年来,迪庆州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不断健全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促进非遗融入群众的现代生活,推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保护区内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实现非遗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作者:达摩鲁卓 郭晓明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20-12-11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