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迪庆非遗 >>内容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深化调查研究 挖掘项目时代价值
来源:迪庆州非遗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07
编辑: 迪庆州非遗中心
阅读数:

2025年3月5日—7日,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以参加2025年世界的“香格里拉”第二届“朝白水”东巴文化旅游节为契机,组织调研团队,对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纳西族祭天仪式”,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祭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来先民不断认识自然、适应生活环境的产物,是群体或个人在适应生活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其承载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蕴含着优秀的中华文化基因。以此次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白地村波湾组农历二月初七在白水台开展的祭天活动为例,其融纳西族民俗祭“署”(自然神)、祭“美”(天神)于一体,内涵丰富,涵义深刻,具有多重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祭“署”纳西语称“署古”。根据瑰丽多彩的英雄史诗《动埃苏埃》()记载,自然界的“署”类和人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署”类一直为人类提供着源源不断、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但后来,因人类过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破坏自然,引发了“兄弟”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经东巴什罗派大鹏神鸟协调,人类与“署”类达成协议,规定人类不得在树木发芽、幼兽初生及鱼类繁殖季节进行砍伐、捕猎等活动,必须举行祭“署”活动感恩自然界赐予生存资源,同时向自然界忏悔过度的索取行为,承诺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人“署”纷争才得以圆满解决。


(祭“署”图)


祭“署”仪式主要通过“署古都目”()、“署土署布”()、“尼格杜伟志作”()、“署池克”()、“署卡有”()、“哎古徐”()、“处把几”()7个程式,说明“人”类与“署”类的兄弟关系,阐述“署”类即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生成过程,追溯人“署”纷争,表明人间所有灾祸、疾苦均因人类违背当初协议,过度地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而受到相应的惩罚。教化村民应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诚心向自然界祈福、忏悔,供以鸡等祭物祭品向自然界赎罪,祈求自然界赐予福泽。


(祭天场景图)


祭天,纳西语称“美卜”()。当地纳西族自称“祭天的民族”(),素有“纳西祭天人”()“纳西重祭天”()的说法。根据纳西族气壮山河的创世史诗《崇般图》()记载,纳西族祭天的习俗及仪式源于人类始祖崇仁利恩和天女衬红褒白一段凄美的姻缘。纳西族人认为祭天可以保佑子孙的繁衍和健康成长。由此,纳西族祭天习俗及仪式得以世代传承。祭天仪式通过“抽米”()、“卜绿空”()、“汁章”()、“崇搬洒”()、“母姆吉”()、“高次高益()”、“都志普”()、“高池克”()、“母哈食”()、“都哈食”()、“高鲁谷”()、“普拉布”()、“母子批”()12个主要程式,叙述宇宙的起源、人类的形成、民族的分化、迁徙路线等,表达人们对天地滋润和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通过追溯祖先荣光,达到慎终追远的目的。同时,通过共同祭祀天地、新人落户献礼仪式、共享祭天猪肉、射杀仇敌等活动,强化共同祖先庇佑下的生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齐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工作掠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状大的丰厚滋养,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彰显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着力于深化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利用,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挖掘非遗的这些突出特性和价值,对传统优秀文化作出符合时代价值观的阐释,让其如源头活水,汇入当代文化、当代生活,为建设现代文明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考核评估与业务培训双管齐下  推动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高质量发展

END



文:王国新

编辑:阿志

审核:舒莹

终审:郭晓明